续资治通鉴长编
广告x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二 元祐七年(壬申,1992)

起哲宗元祐七年四月盡其月

  夏四月癸丑朔,資政殿學士胡宗愈為禮部尚書,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蔡京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宗愈、京除命,政目在三月二十八日。)翰林院學士梁燾言:「元豐侍從可用者多,唯蔡京不可用。前有除授,燾在言路,嘗論之矣。」或曰:「聞舊帥多滯事,此人有才,要使料理。」燾曰:「今若用此人,必非成都幸。」數日命未下,燾適在告,其命遂行。京至成都,果以輕舉妄作。盜發正晝,燒藥市幾盡。後又為萬僧會,窮極侈麗,兩川騷擾,齊集累日,士女雜亂,惡少羣輩殺人剽奪一日十數處云。(行狀又云:「御史有言,移知永興。」按:京在成都府以戶書召,行狀誤也,今不取。)

  甲寅,詔尚書左丞蘇頌撰渾天儀象銘。

  左正言姚勔言:

  先帝表章聖學,用經術取士,誠欲以大道於變斯文。然議者以謂師用一家之說,習以成蔽,不能貫通,是以前日明詔,復用詩賦。此固陛下開廣育材之路,求賢取士之深意也。然臣竊見學者自復詩賦以來,於今五六年,頗有未能工者。以臣衡論人材,其已學者復之,難成不至如此。就詢其由,良亦有說。蓋今貢舉之法,習詩賦者仍試經義,既學者期於必得,則務在兼通,至有司責其俱優,則兩難盡善。何則?業經者直求先王之道,斷聖人之心;至於辭賦,雕鐫離析破碎,主以聲病為急。二者不可得全,猶責善視者必有聽也。若用意散漫,則兩俱不精;倘能偏長,則必有一短。又經義一科,行之稍久,壯齒以上,所業已成,一旦銷磨,亦甚可惜,而況通經辨道,不猶愈於雕蟲?又或聞將來經義舉人,所取分數不多,而詩賦兼經者,又皆滅裂,則是經義之名苟存,而六藝之學寖廢也。臣欲望朝廷並立詩賦、經義,各為一科,隨所試人數多少,均為取士之格。如此則永遠可行,而學者專精一藝,易見成就。惟陛下裁擇,天下幸甚。

  七年四月二日敕,臣僚上言:「近睹科場限字條制不便,再具論列。乞今後賦論、策、經義,並不限字數。今已得旨,策過二分,更不降等,而賦論、經義,未蒙指揮。」臣之愚慮,以謂聖朝以言取士而禁其多言,未應古義,且非朝廷取士之良法。凡舉人稍以文學自負者,於廣場中不自騁其才力,夸示該博,使有以異於眾人,則不能嶄然見頭角,故能文者常患乎太多,此理之常也。往時,開封舉人路授倡為長賦幾千言,但為浮辭,不求典要,當時能文者往往效之,得張方平擯斥而其文遂正。嘉祐初,劉幾輩喜為怪僻,得歐陽修革去而其風復雅。此但繫主司之風化耳。今朝廷立法,不問其文之澆淳,而校其字之多寡。責其不及,猶有勸懲;禁其多文,殊無義理。經義之初,士人各務衒其師學,故爭為怪說,以鼓動人聽。就使尚爾,亦在精擇考官,仍參定考校法式,使之力省而易考,如汎濫不經之語,自可黜去,使學者知朝廷意在於文之邪正,而不在於字之多寡,不亦善乎!伏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