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熙寧四年(辛亥,1071)

起神宗熙寧四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丁巳朔,中書言:「古之取士皆本於學校,故道德一於上,習俗成於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於世。自先王之澤竭,教養之法無所本,士雖有美材而無學校師友以成就之,此議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復古制以革其弊,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病偶對之文,使學者得以專意經義,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於天下,則庶幾可復古矣。明經及諸科欲行廢罷,取元解明經人數增解進士,及更俟一次科場,不許諸科新人應舉,漸令改習進士。仍於京東、陝西、河東、河北、京西五路先置學官,使之教導。其禮部所增進士奏名,止取五路進士充數【一】,所貴合格者多,可以誘諸科嚮習進士。今定貢舉新制,進士罷詩賦、帖經、墨義,各占治詩、書、易、周禮、禮記一經,兼以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本經,次兼經並大義十道,務通義理,不須盡用注疏。次論一首,次時務策三道,禮部五道。禮部五道,當考。中書撰大義式頒行。量取諸科解名增解進士,以熙寧二年解明經數為率。如舉人數多於熙寧二年,即每十人更取諸科額一人,諸科額不及三人者聽依舊。不解明經處,每增二十人,如十人法。禮部奏名,於諸科解額取十分之三增進士額。京東、陝西、河北、河東、京西進士,開封府、國子監、諸路嘗應諸科改應進士者,別作一項考校。其諸科內取到分數,並充進士奏名,將來科場,諸科宜令依舊應舉,候經一次科場,除舊人外不得應諸科舉。五路先置學官,中書選擇逐路各三五人,雖未仕,有經術行誼者,亦許權教授,給下縣主簿、尉俸。願應舉者亦聽,候滿三年,有五人奏舉,堂除本州判、司、主簿、尉,仍再兼教授。即經術行誼卓然,為士人所推服者,除官充教授。其餘州軍並令兩制、兩省、館閣、臺諫臣寮薦舉見任京朝官、選人有學行可為人師者,中書體量,堂除逐路官,令兼本州教授。諸州進士不及二百人處,令轉運司併鄰近三兩州考試,仍各用本州解額。殿試策一道,限千字以上。分五等:第一等、二等賜及第,第三等出身,第四等同出身,第五等同學究出身。」從之。朱本云:自詩賦取士以來,學者彫敝聰明,及其中選,施于有政,無所用之,其弊所從來久,然莫能革也。自上即位,稽合先王,造立法度,而議者不深維其意,羣起而非之。上以為凡此皆士不知義故也。故罷黜聲律,而修明庠序之教,由是人務經術而識義理者多矣。從之以下九十八字,並朱史所增議論非是,新錄已削去,今姑存。別項初試四場,後只試三場。初試大義、本經及兼經各十道,後未幾時改初試四場,時務策三道是第三場。又有禮部五道,未詳。本文禮部作南省,當考。新紀書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進士,置京東西、河北、河東、陝西路學官。舊紀并載詔書述志係之二年二月,誤也。選舉志第一卷云:詩賦浮靡,不根道德,施于有政,無所用之,自唐以後,莫之能革。上稽合先王,造立法度,而議者不深維其意,羣起而非之。上以為凡此皆士不知義,非其所習見,乃罷黜聲律,俾王安石訓釋經旨,頒之天下。既知經術矣,因詔隨所治經,以十分為率,均取之。張璪言:「治禮舉人,比詩、書、易絕少,宜加勸奨。」乃詔倍取。其後迄元豐閒,大率約十分均取,有餘不足相補,不過三分而已。始以本經、論語、孟子義為兩場,論策各為一場,後以論語、孟子附本經止三場【二】,畢試,考官互考一場,眾定,乃去留之。殿試初考、覆考文卷高下相殊者,許詳定酌中別立等第,中選者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賜及第,第三等進士出身,第四等同出身,第五等同學究出身。惟同學究出身,獨熙寧六年、九年行之。其後,第五等皆上特推恩,復賜同進士出身。

  上批:「近諸處覘西賊聚十二監軍司人馬及取齊地名,皆有考據。詳此乃是大舉,慮諸路不大為備,賊至有失支梧。可令陝西、河東宣撫及諸路經略司早為清野之計,毋得輕易接戰。」

  司農寺言:「相度京西差役條目內,酒稅等諸般坊店場務之類,候今界滿拘收入官,於半年前依自來私賣價例要鬧處出牓,召人承買,限兩月日【三】,並令實封投狀,置曆拘管。限滿,據所投狀開驗,著價最高者方得承買,如著價同,並與先下狀人,其錢聽作三限,每年作一限送納。」從之。此用編錄冊【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刑部帖備坐四年二月十一日中書劄子增入,實封撲買或自此始。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九日,四年三月十四日當并考。徧賣天下酒場則在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庚申,詔:「河東發民夫運糧輸邊,可聽民從便就邊州糴納。河外糧草如稍有備即停運。及有可以寬民力者,令轉運司從宜施行。」

  辛酉,著作佐郎、館閣校勘劉摯權檢正吏房公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