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 熙寧三年(庚戌,1070)

起神宗熙寧三年四月盡其月

  夏四月癸亥,幸金明池觀水嬉,燕射瓊林苑。舊紀書幸西池、苑,新紀不書。

  乙丑,命知制誥宋敏求,看詳減省銀臺司文字、都官員外郎王庭筠,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劉瑾,殿中丞宋溫其,著作佐郎錢長卿、曾布,前河西縣令杜純,並為編敕刪定官。庭筠嘗奏疏稱頌王安石所定謀殺刑名,而溫其素為王安石檢法,贊成其事者也。此據司馬光日記。溫其,介休人。布,鞏弟。純,甄城人。庭筠、長卿未詳,曾布八月二十三日編中書例。

  給度僧牒五百,付秦鳳路。經略使李師中言制置招納蕃部及募敢死士,須金帛以備支費。三司乞賜銀絹各五千。上批銀絹必不免科散坊郭戶,乃以度僧牒賜之。

  丙寅,遼主遣永州觀察使耶律寬、衛尉少卿程冀,其母遣懷德軍節度使蕭禧、太常少卿張冀來賀同天節。

  丁卯,以新及第進士葉祖洽為大理評事,上官均、陸佃為兩使職官,張中、程堯佐為初等職官,第六人以下為判、司、主簿或尉,第三甲并諸科同出身並守選,仍命翰林學士范鎮、龍圖閣直學士張掞同吏部流內銓注擬。張中,開封人。程堯佐,丹陵人。

  罷全州歲貢班竹簾。

  給度僧牒五百,付兩浙轉運司,分賜經水災及民田薄收州軍,召人納米或錢賑濟饑民。

  國信所言:「賀同天節遼使至臨清驛,有契丹迪列子夷離根夜刺同宿契丹,死者四人,傷者十二人,除孝贈錢絹外,餘未敢支賜。」詔:「傷死者更給對見生餼節衣、朝辭例物等,如病死者例。其迪列子夷離根亦準此給,如死,亦以孝贈賜之。」

  戊辰,詔:「御史中丞呂公著,比大臣之抗章,因便坐之與對,乃誣方鎮有除惡之謀,深駭予聞,乖事理之實,可翰林侍讀學士、知潁州;權知開封府、翰林學士兼侍讀韓維權御史中丞;知太原府、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馮京為翰林學士兼端明殿學士、知開封府。」

  公著在言職,累奏乞罷制置三司條例司及提舉常平官,最後言:「祖宗承五季之亂,法度草剏,固亦未盡及古,至于臨下以簡,御眾以寬,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則漢、唐之盛無以加也。是以有國百年,民心欣戴,雖凶年饑歲,流離至死,而無有背叛之心者,良以仁恩厚澤足以深結之也。惟是日月既久,事或有弊,此陛下所以臨朝奮然,思欲懲革。然而設施措置未得其術,才及一二末事,頗已咈戾眾心,是以內外乖離,人人危懼。竊以祖宗以來,所以深得人心者,艱難積累,固非一日,今豈可以一二末事輕失其心?人心一搖,未易復收,後雖有善政,亦難行矣。況上下危疑之際,難安易動,此臣所以為寒心也。伏望陛下仰思先烈,俯察物情,凡所施為,務在仁厚,無致近薄,以斂眾怨,則人心悅而天意得矣。」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制置一司,上既不關政府,下又不委有司,是以從初置局,人心莫不疑眩,及見乎行事,物論日益騰沸。蓋朝廷大事,無不出於二府,惟是制置條例,實繫國家安危,生民休戚,而宰相不得與聞。若宰相以為可,自宜與之共論;以為不可,亦不當坐觀成敗,但書敕尾而已。至於倉、場、庫、務瑣細利害,又恐不必執政大臣然後能集。臣又聞,聖人之政,貴乎顯仁藏用。管仲,霸者之佐耳,及其為寓令,猶曰法成而鄰國不知。今朝廷處置,實未能有利及民。然而先置一司,使天下疑惑愁怨,至今不定,恐非策之得者也。乞檢會臣前奏施行。」皆不聽。迺求罷職,家居俟命。是月乙丑,詔復除公著舊職、同提舉諸司庫務,韓維為中丞【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