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七 禮四

小戴禮

  總論

  問:「看禮記語孟,孰先?」曰:「禮記有說宗廟朝廷,說得遠後,雜亂不切於日用。若欲觀禮,須將 禮記節出切於日用常行者看,節出玉藻內 則曲禮少儀看。」節。

  問讀禮記。曰:「禮記要兼儀禮讀,如冠禮、喪禮、鄉飲酒禮之類,儀禮皆載其事,禮記只發明其理。讀禮記而不讀儀禮,許多理皆無安著處。」  

  「讀禮記,須先讀儀禮。嘗欲編禮記附於儀禮,但須著和注寫。」德輔云:「如曲禮檀弓之類,如何附?」曰:「此類自編作一處。」又云:「祖宗時有三禮科學究,是也。雖不曉 義理,卻尚自記得。自荊公廢了學究科,後來 人都不知有儀禮。」又云:「荊公廢儀禮而取禮記,舍本而取末也。」德輔。

  學禮,先看儀禮。儀禮是全書 ,其他皆是講說。如周禮王制是制度之書 ,大學中庸是說理之書 。儒行樂記非聖人之書 ,乃戰 國 賢士為 之。又云:「人不可以不莊嚴 ,所謂『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又曰:「『智崇禮卑』。人之智識不可以不高明,而行之在乎小心。如大學之格物、致知,是智崇處;正心、修身,是禮卑處。」卓。  

  禮記只是解儀禮,如喪 服小記便是解喪 服傳 ,推之每篇皆然。惟大傳 是總解。德明。

  許順之說,人謂禮記是漢儒說,恐不然。漢儒最純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純者莫如三策,何嘗有禮記中說話來 !如樂 記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 興焉」。仲舒如何說得到這裏!想必是古來 流傳 得此箇文字如此。廣。方子錄云:「以是知禮記亦出於孔門之徒無疑。順之此言極是。」

  問:「禮記正義載五養老、七養老之禮。」曰:「漢儒說制度有不合者,多推從 殷禮去。大抵古人制度恐不便於今。如鄉飲酒禮,節文甚繁,今強行之,畢竟無益,不若取今之禮酌而行之。」人傑。

  問:「禮記古注外,無以加否?」曰:「鄭注自好。看注看疏,自可了。」大雅。文蔚錄云:「問二禮制度如何可了?」曰:「只注疏自了得。」

  鄭康成是箇好人,考禮名數 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 。如漢律令亦皆有注,儘有許多精力。東漢諸儒煞好。盧植也好。淳。義剛錄云:「康成也可謂大儒。」

  王肅議禮,必反鄭玄。賀孫。

  禮記有王肅注,煞好。又,太史公樂 書 載樂 記全文,注家兼存得王肅。又,鄭玄說覺見好。禮書 ,如陸農師禮象,陳用之禮書 ,亦該博,陳底似勝 陸底。後世禮樂 全不足錄。但諸儒議禮頗有好處,此不可廢,當別類作一書 ,方好看。六朝人多是精於此。畢竟當時此學自專 門名家,朝廷有禮事,便用此等人議之。如今刑法官,只用試大法人做。如本生父母事,卻在隋書 劉 子翼傳 。江西有士人方庭堅 引起,今言者得以引用。賜。夔孫同。  

  或曰:「經文不可輕改。」曰:「改經文,固啟學者不敬之心。然舊有一人,專 攻鄭康成解禮記不合改其文。如『蛾子時術之』,亦不改,只作蠶蛾子,云,如蠶種之生,循環不息,是何義也!且如大學云:『舉而不能先,命也。』若不改,成甚義理!」大雅。

  方馬二解,合當參 考,儘有說好處,不可以其新學而黜之。如「君賜衣服,服以拜賜」。絕句是。「以辟之命,銘為 烝彝鼎」,舊點「以辟之」為 一句,極無義。辟,乃君也。以君之命銘彝鼎,最是。又如陸農師點「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學」作一句,下放此,亦有理。「聖人作」作一句,「為 禮以教人」。學記「大學之教也」作一句,「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乃言底可績三載」,皆當如此。「不在此位也」,呂 與叔作「豈不在此位也」?是。後看家語乃無「不」字,當從 之。賀孫。  

  禮記荀莊有韻處多。龔實之云,嘗官於泉,一日問陳宜中云:「古詩有平仄否?」陳云:「無平仄。」龔云:「有。」辨之久不決,遂共往決之於李漢老。陳問:「古詩有平仄否?」李云:「無平仄,只是有音韻。」龔大然之。謂之無有,皆不是,謂之音韻乃是。揚。

  曲禮

  曲禮必須別有一書 協韻,如弟子職之類。如今篇首「若思」,「定辭」,「民哉」;茲。及「上堂聲必揚」,「入戶 視必下」,戶 。皆是韻。今上下二篇卻是後人補湊而成,不是全篇做底。「若夫」等處,文意都不接。內 則卻是全篇做底,但「曾子曰」一段不是。方子。

  問:「曲禮首三句是從 源頭說來 ,此三句固是一篇綱領。要之,『儼 若思,安定辭』,又以『毋不敬』為 本。」曰:「然。」又曰:「只是下面兩 句,便是『毋不敬』。今人身上大節目,只是一箇容貌言語,便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這裏只是不曾說『正顏色』。要之,顏色容貌亦不爭多,只是顏色有箇誠與偽 。」簡錄云:「箕子『九疇』,其要只在『五事』。」文蔚。

  問:「艾軒解『儼 若思』,訓『思』字作助語,然否?」曰:「訓『思』字作助語,尚庶幾 ;至以『辭』字亦為 助語,則全非也。他們大率偏枯,把心都在邊角上用。」煇。

  「賢者狎而敬之」,狎是狎熟、狎愛 。如「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既愛 之而又敬之也。「畏而愛 之」,如「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之「畏」,畏中有愛 也。「很毋求勝 」,很亦是兩 家事。注云:「鬥鬩也。」如與人爭鬥,分辨曲直,便令理明,不必求勝 在我也。「分毋求多」,分物毋多自與,欲其平也。僩。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本大戴禮之文。上言事親,因假說此乃成人之儀,非所以事親也。記曲禮者撮其言,反帶 「若夫」二字,不成文理。而鄭康成又以「丈夫」解之,益謬!他也是解書 多後,更不暇仔細。此亦猶「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家語答問甚詳;子思取入中庸,而刪削不及,反衍「子曰」兩 字。義剛。

  問:「『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 學,不聞往教。』呂 與叔謂上二句學者之道,下二句教者之道。取,猶致也。取於人者,我為 人所取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則來 學者也。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己;在教者言之,則往教者也。此說如何?」曰:「道理亦大綱是如此,只是說得不甚分曉 。據 某所見,都只就教者身上說。取於人者,是人來 求我,我因而教之;取人者,是我求人以教。今欲下一轉語:取於人者,便是『有朋自遠方來 』,『童蒙求我』;取人者,便是『好為 人師』,『我求童蒙』。」文蔚。

    「班朝治軍,?官行法,非禮,威嚴 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以「誠莊」對 「威嚴 」,則 ?官當以威嚴 為 本。然恐其太嚴 ,又當以寬濟 之。德明。

  問:「『七十老而傳 』,則嫡子、嫡孫主祭。如此,則廟中神主都用改換作嫡子嫡孫名奉祀。然父母猶在,於心安乎?」曰:「然。此等也難行,也且得躬親耳。」又問:「嫡孫主祭,則便須祧六世、七世廟主。自嫡孫言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