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六 易十二
繫辭下
問:「『八卦成列』,只是說乾兌 離震巽坎艮坤。先生解云『之類』,如何?」曰:「所謂『成列』者,不止只論此橫圖。若乾南坤北,又是一列,所以云『之類』。」學履。
問:「『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只是乾兌 離震之象,未說到天地雷風處否?」曰:「是。然八卦是一項看,『象在其中』,又是逐箇看。」又問:「成列是自一奇一耦,畫到三畫處,其中逐一分,便有乾兌 離震之象否?」曰:「是。」學履。
問:「『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 在其中矣。』『變』字是總卦爻之有往來 交錯者言?『動 』字是專 指占者所值,當動 底爻象而言否?」曰:「變是就剛柔交錯而成卦爻上言,動 是專 主當占之爻言。如二爻變,則占者以上爻為 主,這上爻便是動 處。如五爻變,一爻不變,則占者以不變之爻為 主,則這不變者便是動 處也。」學履。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此兩 句亦相對 說。剛柔者,陰陽之質,是移易不得之定體,故謂之本。若剛變為 柔,柔變為 剛,便是變通之用。?。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便與「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是一樣 。剛柔兩 箇是本,變通只是其往來 者。學履。
「吉凶者,貞勝 者也。」這一句最好看。這箇物事,常在這裏相勝 。一箇吉,便有一箇凶在後面來 。這兩 箇物事,不是一定住在這裏底物,各以其所正為 常。正,是說他當然之理,蓋言其本相如此,與「利貞」之「貞」一般,所以說「利貞者,性情也」。橫渠說得別。他說道,貞便能勝 得他。如此,則下文三箇「貞」字說不通。這箇只是說吉凶相勝 。天地間一陰一陽,如環無端,便是相勝 底道理。陰符經說「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浸」字最下得妙,天地間不陡頓恁地陰陽勝。 又說那五箇物事在這裏相生相剋,曰:「五賊在心,施行於天。」用不好心去看他,便都是賊了。「五賊」乃言五性之德;「施行於天」,言五行之氣 。陳子昂感遇詩亦略見得這般意思。大概說相勝 ,是說他常底。他以本相為 常。淵。
問:「『吉凶者,貞勝 者也。』『貞』字便是性之骨。」曰:「貞是常恁地,便是他本相如此。猶言附子者,貞熱 者也;龍腦者,貞寒者也。天下只有箇吉凶常相往來 。陰符云:『自然之道靜,故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極說得妙。靜能生動 。『浸』是漸漸恁地消去,又漸漸恁地長。天地之道,便是常恁地示人。」陰符經云:「天地萬物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學蒙。
貞,常也。陰陽常只是相勝 。如子以前便是夜勝晝,子以後便是晝勝 夜。觀,是示人不窮。「貞夫一者也」,天下常只是有一箇道理。又曰:「須是看教字義分明,方看得下落。說也只說得到偏傍近處。貞便是他體處,常常如此,所以說『利貞者,性情也』。」礪。
貞,只是常。吉凶常相勝 ,不是吉勝 凶,便是凶勝 吉。二者常相勝 ,故曰「貞勝 」。天地之道則常示,日月之道則常明。「天下之動 貞夫一者也」,天下之動雖不齊,常有一箇是底,故曰「貞夫一」。陰符經云:「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剛柔勝。 」若不是極靜,則天地萬物不生。浸者,漸也。天地之道漸漸消長,故剛柔勝 ,此便是「吉凶貞勝 」之理。這必是一箇識道理人說,其他多不可曉 ,似此等處特然好。文蔚。
問:「『吉凶貞勝 』一段,橫渠說何如?」曰:「說真勝 處,巧矣,卻恐不如此。只伊川說作『常』字,甚佳。易傳 解此字多云『正固』,固乃常也,但不曾發出貞勝 之理。蓋吉凶二義無兩 立之理,迭相為 勝 ,非吉勝 凶,則凶勝 吉矣,故吉凶常相勝 。人傑 錄云:「理自如此。」所以訓『貞』字作『常』者,貞是正固。只一『正』字盡『貞』字義不得,故又著一『固』字。謂此雖是正,又須常固守之,然後為 貞。在五常屬 智,孟子所謂『知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正,是知之;固,是守之。徒知之而不能守之,則不可。須是知之,又固守之。蓋貞屬 冬,大抵北方必有兩 件事,皆如此,莫非自然,言之可笑。如朱雀、青龍、白虎,只一物;至玄武,便龜、蛇二物。謂如冬至前四十五日,屬 今年;後四十五日,便屬 明年;夜分子時前四刻屬 今日,後四刻即屬 來日 耳。」?。人傑 錄略。
問張子「貞勝 」之說。曰:「此雖非經意,然其說自好,便只行得他底說,有甚不可?大凡看人解經,雖一時有與經意稍遠,然其說底自是一說,自有用處,不可廢也。不特後人,古來 已如此。如『元亨利貞』,文王重卦,只是大亨利於守正而已。到夫子,卻自解分作四德看。文王卦辭,當看文王意思;到孔子文言,當看孔子意思。豈可以一說為 是,一說為 非!」?。 問:「爻者,效此者也。」曰:「爻是兩 箇交叉,看來 只是交變之義。卦,分明是將 一片木畫掛 於壁上,所以為 卦。」
問:「『爻也者,效此者也』,是效乾坤之變化而分六爻;『象也者,像此者也』,是象乾坤之虛實而為 奇耦。」曰:「『像此』、『效此』,此便是乾坤,象只是像其奇耦。」學蒙。 先生問:「如何是『爻象動 乎內 ,吉凶見乎外』?」或曰:「陰陽老少在分蓍揲卦之時,而吉凶乃見於成卦之後。」曰:「也是如此。然『內 外』字,猶言先後微顯。」學履。
「功業見乎變」,是就那動 底爻見得。這「功業」字,似「吉凶生大業」之業,猶言事變、庶事相似。學履。
「聖人之情見乎辭」,下連接說「天地大德曰生」,此不是相連,乃各自說去。「聖人之大寶曰位」,後世只為 這兩 箇不相對 ,有位底無德,有德底無位,有位則事事做得。淵。 「守位曰仁」,釋文「仁」作「人」。伯恭尚欲擔 當此,以為 當從 釋文。淵。
問:「人君臨天下,大小大事,只言『理財正辭』,如何?」曰:「是因上文而言。聚得許多人,無財何以養之?有財不能理,又不得。『正辭』,便只是分別是非。」又曰:「教化便在『正辭』裏面。」學履。
「理財、正辭、禁非」是三事:大概是辨別是非;理財,言你底還你,我底還我;正辭,言是底說是,不是底說不是,猶所謂「正名」。淵。
右第一章
「仰則觀象於天」一段,只是陰陽奇耦。閎祖。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身,遠取物」;「仰觀天,俯察地」,只是一箇陰陽。聖人看這許多般事物,都不出「陰陽」兩 字。便是河圖洛書 ,也則是陰陽,粗說時即是奇耦。聖人卻看見這箇上面都有那陰陽底道理,故說道讀易不可恁逼拶他。歐公只是執 定那「仰觀俯察」之說,便與河圖相礙,遂至不信他。淵。
「伏羲『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那時未有文字,只是仰觀俯察而已。想得聖人心細,雖以鳥獸羽毛之微,也盡察得有陰陽。今人心粗,如何察得?」或曰:「伊川見兔,曰:『察此亦可以畫卦。』便是此義。」曰:「就這一端上,亦可以見。凡草木禽獸,無不有陰陽。鯉魚脊上有三十六鱗,陰數 。龍脊上有八十一鱗。陽數 。龍不曾見,鯉魚必有之。又龜背上文,中間一簇成五段文,兩邊各插四段,共成八段子,八段之外,兩 邊周圍 共有二十四段。中間五段者,五行也;兩 邊插八段者,八卦也;周圍 二十四段者,二十四氣 也。箇箇如此。又如草木之有雌雄,銀杏、桐、楮、牝牡麻、竹之類皆然。又樹木 向陽處則堅 實,其背陰處必虛軟。男生必伏,女生必偃,其死於水也亦然。蓋男陽氣 在背,女陽氣 在腹也。」揚子雲太玄云:「觀龍虎之文,與龜鳥之象。」謂二十八宿也。僩。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盡於八卦,而震巽坎離艮兌 又總於乾坤。曰「動 」,曰「陷」,曰「止」,皆健底意思;曰「入」,曰「麗」,曰「悅」,皆順底意思。聖人下此八字,極狀 得八卦性情盡。?。
「蓋取諸益」等,「蓋」字乃模樣 是恁地。淳。可學錄云:「『蓋』字有義。」
「黃帝堯 舜氏作」,到這時候,合當如此變。「易窮則變」,道理亦如此。「垂衣裳而天下治」,是大變他以前底事了。十三卦是大概說,則這箇幾 卦也是難曉 。淵。 使民不倦,須是得一箇人「通其變」。若聽其自變,如何得?賀孫。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 契。」天下事有古未之為 而後人為 之,因不可無者,此類是也。如年號一事,古所未有。後來 既置,便不可廢。胡文定卻以後世建年號為 非,以為 年號之美,有時而窮,不若只作元年二年。此殊不然。三代以前事跡多有不可攷者,正緣無年號,所以事無統紀,難記。如云某年,王某月,箇箇相似,無理會 處。及漢既建年號,於是事乃各有紀屬 而可記。今有年號,猶自姦 偽 百出。若只寫一年二年三年,則官司詞訟簿曆 ,憑何而決?少間都無理會 處。嘗見前輩說,有兩 家爭田地。甲家買在元祐幾 年,乙家買在前。甲家遂將 「元」字改擦作「嘉」字,乙家則將 出文字又在嘉祐之先,甲家遂又將 嘉祐字塗擦作皇祐。有年號了,猶自被人如此,無後如何!僩。 結繩,今溪洞諸蠻猶有此俗。又有刻板者,凡年月日時,以至人馬糧草之數 ,皆刻板為 記,都不相亂。僩。 右第二章 林安卿問:「『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四句莫只是解箇『象』字否?」曰:「『象』是解『易』字,『像』又是解『象』字,『材』又是解『象』字。末句意亦然。」義剛。
「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只是髣彿 說,不可求得太深。程先生只是見得道理多後,卻須將 來寄 搭在上面說。淵。
「易者,象也」,是總說起,言易不過只是陰陽之象。下云:「像也」,「材也」,「天下之動 也」,則皆是說那上面「象」字。學履。
右第三章 「二君一民」,試教一箇民有兩 箇君,看是甚模樣! 淵。 右第四章
「天下何思何慮」一句,便是先打破那箇「思」字,卻說「同歸殊塗,一致百慮」。又再說「天下何思何慮」,謂何用如此「憧憧往來 」,而為 此朋從 之思也。日月寒暑之往來 ,尺蠖龍蛇之屈伸,皆是自然底道理;不往則不來 ,不屈則亦不能伸也。今之為 學,亦只是如此。「精義入神」,用力於內 ,乃所以「致用」乎外;「利用安身」,求利於外,乃所以「崇德」乎內 。只是如此做將 去。雖至於「窮神知化」地位,亦只是德盛仁熟之所致,何思何慮之有!謨。
問:「『天下同歸殊塗,一致百慮』,何不云『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曰:「也只一般。但他是從 上說下,自合如此。」學蒙。
乾乾不息者體;日往月來 ,寒來 暑往者用。有體則有用,有用則有體,不可分先後說。僩。
「天下何思何慮」一段,此是言自然而然。如「精義入神」,自然「致用」;「利用安身」,自然「崇德」。節。
問:「『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章,言萬變雖不同,然皆是一理之中所自有底,不用安排。」曰:「此只說得一頭。尺蠖若不屈,則不信得身;龍蛇若不蟄,則不伏得氣 ,如何存得身?『精義入神』,疑與行處不相關,然而見得道理通徹 ,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亦疑與『崇德』不相關,然而動 作得其理,則德自崇。天下萬事萬變,無不有感通往來 之理。」又曰:「『日往則月來 』一段,乃承上文『憧憧往來 』而言。往來皆 人所不能無者,但憧憧則不可。」學蒙。
「尺蠖之屈以求信,龍蛇之蟄以藏身,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大凡這箇,都是一屈一信,一消一息,一往一來 ,一闔一闢。大底有大底闔闢消息,小底有小底闔闢消息,皆只是這道理。砥。
或問:「『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伊川說是感應 ,如何?」曰:「屈一屈便感得那信底,信又感得那屈底,如呼吸、出入、往來 皆是。」
尺蠖屈,便要求伸;龍蛇蟄,便要存身。精研義理,無毫釐絲忽之差,入那神妙處,這便是要出來 致用;外面用得利而身安,乃所以入來 自崇己德。「致用」之「用」,即是「利用」之「用」。所以橫渠云:「『精義入神』,事豫吾內 ,求利吾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 。」「事豫吾內 」,言曾到這裏面來。 淵。至錄略。
且如「精義入神」,如何不思?那致用底卻不必思。致用底是事功,是效驗。淵。 「入神」,是到那微妙人不知得處。一事一理上。淵。
「利用安身。」今人循理,則自然安利;不循理,則自然不安利。升卿。
「未之或知」,是到這裏不可奈何。「窮神知化」,雖不從 這裏面出來 ,然也有這箇意思。淵。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這「德」字,只是上面「崇德」之「德」。德盛後,便能「窮神知化」,便如「聰明睿知皆由此出」,「自誠而明」相似。淵。
「窮神知化」,化,是逐些子挨將 去底。一日復一 日,一月復 一月,節節挨將 去,便成一年,這是化。神,是一箇物事,或在彼,或在此。當在陰時,全體在陰;在陽時,全體在陽。都只是這一物,兩 處都在,不可測,故謂之神。橫渠云:「一故神,兩 故化。」又注云:「兩 在,故不測。」這說得甚分曉 。淵。
問:「『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大意謂石不能動 底物,學蒙錄作:「挨動 不得底物事。」自是不須去動 他。若只管去用力,徒自困耳。」學蒙錄云:「『且以事言,有著力不得處。若只管著力去做,少間做不成,他人卻道自家無能,便是辱了。』或曰:『若在其位,則只得做。』曰:『自是如此。』」曰:「爻意,謂不可做底,便不可入頭去做。」學履。學蒙錄詳。
「公用射隼」,孔子是發出言外意。學蒙。
問:「危者以其位為 可安而不知戒懼 ,故危;亡者以其存為 可常保,是以亡;亂者是自有其治,如『有其善』之『有』,是以亂。」曰:「某舊也如此說。看來 『保』字說得較牽 強,只是常有危亡與亂之意,則可以『安其位,保其存,有其治』。」
易曰:「知幾 其神乎!」便是這事難。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今有一樣 人,其不畏者,又言過於直;其畏謹者,又縮做一團,更不敢說一句話,此便是不曉 得那幾 。若知幾 ,則自中節,無此病矣。「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蓋上交貴於恭,恭則便近於諂;下交貴和易,和則便近於瀆。蓋恭與諂相近,和與瀆相近,只爭些子,便至於流也。僩。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下面說『幾 』。最要看箇『幾 』字,只爭些子。凡事未至而空說,道理易見;事已至而顯然,道理也易見。惟事之方萌,而動 之微處,此最難見。」或問:「『幾 者動 之微』,何以獨於上交下交言之?」曰:「上交要恭遜,才恭遜,便不知不覺有箇諂底意思在裏;『下交不瀆』,亦是如此。所謂『幾 』者,只才覺得近諂近瀆,便勿令如此,此便是『知幾 』。『幾 者,動 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漢書 引此句,『吉』下有『凶』字。當有『凶』字。」僩。
蓋人之情,上交必諂,下交必瀆,所爭只是些子。能於此而察之,非『知幾 』者莫能。上交著些取奉之心,下交便有傲慢之心,皆是也。
「幾 者動 之微」,是欲動 未動 之間,便有善惡 ,便須就這處理會 。若到發出處,更怎生奈何得!所以聖賢說慎獨,便是要就幾 微處理會 。賀孫。
魏問「幾 者,動 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曰:「似是漏字。漢書 說:『幾 者,動 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似說得是。幾 自是有善有惡 。君子見幾 ,亦是見得,方舍惡 從 善,不能無惡 。」又曰:「漢書 上添字,如『豈若匹夫匹婦之為 諒,自經於溝 瀆,而人莫之知也!」添箇『人』字,似是。」賀孫。
「知微,知彰,知柔,知剛」,是四件事。學履。
問:「伊川作『見微則知彰矣,見柔則知剛矣』,其說如何?」曰:「也好。看來 只作四件事,亦自好。既知微,又知彰,既知柔,又知剛,言其無所不知,以為 萬民之望也。」學蒙。
「其殆庶幾 乎!」殆,是幾 乎之義。又曰:「是近。」又曰:「殆是危殆者,是爭些子底意思。」又曰:「或以『幾』 字為 因上文『幾 』字而言。但左傳 與孟子『庶幾 』兩 字,都只做『近』字說。」 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 行」。今人只知「知之未嘗復 行」為 難,殊不知「有不善未嘗不知」是難處。今人亦有說道知得這箇道理,及事到面前,又卻只隨私欲做將 去,前所知者都自忘了,只為 是不曾知。銖。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 行。」直是顏子天資好,如至清之水,纖芥必見。蓋卿。
「天地氤氳 」,言氣 化也;「男女構精」,言形化也。端蒙。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致一」,專 一也。惟專 一,所以能絪縕;若不專 一,則各自相離矣。化醇,是已化後。化生,指氣 化而言,草木是也。僩。
「致一」,是專 一之義,程先生言之詳矣。天地男女,都是兩 箇方得專 一,若三箇便亂了。三人行,減了一箇,則是兩 箇,便專 一。一人行,得其友,成兩 箇,便專 一。程先生說初與二,三與上,四與五,皆兩 相與。自說得好。「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應 ,皆兩 相與」。學蒙。
橫渠云:「『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成;『兌 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成;所以損有男女構精之義。」亦有此理。 右第五章
「乾坤,易之門」,不是乾坤外別有易,只易便是乾坤,乾坤便是易。似那兩 扇門相似,一扇開,便一扇閉。只是一箇陰陽做底,如「闔戶 謂之坤,闢戶 謂之乾」。淵。
問:「『乾坤,易之門。』門者,是六十四卦皆由是出,如『兩 儀生四象』,只管生出邪?為 是取闔闢之義邪?」曰:「只是取闔闢之義。六十四卦,只是這一箇陰陽闔闢而成。但看他下文云:『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便見得只是這兩箇。」學蒙。 「乾,陽物;坤,陰物。」陰陽,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道夫。
「天地之撰」,撰,即是說他做處。淵。?錄云:「撰是所為 。」
問「『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是指繫辭而言?是指卦名而言?」曰:「他後面兩 三番說名後,又舉九卦說,看來 只是謂卦名。」又曰:「繫辭自此以後皆難曉。 」學蒙。
「『於稽其類』,一本作『於稽音啟 。其顙』,又一本『於』作『烏 』,不知如何。」曰:「但不過是說稽考其事類。」淵。
「其衰世之意邪?」伏羲畫卦時,這般事都已有了,只是未曾經歷。到文王時,世變不好,古來 未曾有底事都有了,他一一經歷這崎嶇 萬變過來 ,所以說出那卦辭。如「箕子之明夷」;如「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此若不是經歷,如何說得!淵。
「彰往察來 。」往者如陰陽消長,來 者事之未來吉 凶。僩。
問:「『彰往察來 』,如『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相似。往,是已定底,如天地陰陽之變,皆已見在這卦上了;來 ,謂方來 之變,亦皆在這上。」曰:「是。」學蒙。
「微顯闡幽。」幽者不可見,便就這顯處說出來; 顯者便就上面尋 其不可見底,教人知得。又曰:「如『顯道,神德行』相似。」學蒙。
「微顯闡幽」,便是「顯道,神德行」。德行顯然可見者,道不可見者。「微顯闡幽」,是將 道來 事上看;言那箇雖是麤底,然皆出於道義之蘊。「潛龍勿用」,顯也。「陽在下也」,只是就兩 頭說。微顯所以闡幽,闡幽所以微顯,只是一箇物事。僩。
將 那道理來 事物上與人看,就那事物上推出那裏面有這道理。「微顯闡幽。」僩。
右第六章
因論易九卦,云:「聖人道理,只在口邊,不是安排來 。如九卦,只是偶然說到此,而今人便要說,如何不說十卦?又如何不說八卦?便從 九卦上起義,皆是胡說。且如『履,德之基』,只是要以踐履為 本。『謙,德之柄』,只是要謙退,若處患難而矯亢自高,取禍必矣。『復 ,德之本』,如孟子所謂『自反』。『困,德之辨』,困而通,則可辨其是;困而不通,則可辨其非。損是『懲 忿窒慾』。益是修德益令廣大。『巽,德之制』,『巽以行權 』,巽只是低心下意。要制事,須是將 心入那事裏面去,順他道理方能制事,方能行權 。若心麤,只從 事皮膚上綽過,如此行權 ,便就錯了。巽,伏也,入也。」學蒙。
三陳九卦,初無他意。觀上面「其有憂患」一句,便見得是聖人說處憂患之道。聖人去這裏偶然看見這幾 卦有這箇道理,所以就這箇說去。若論到底,睽蹇皆是憂禍患底事,何故卻不說?以此知只是聖人偶然去這裏見得有此理,便就這裏說出。聖人視易,如雲行水流,初無定相,不可確定他。在易之序,履卦當在第十,上面又自不說乾、坤。淵。
鄭仲履問:「易繫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如何止取九卦?」曰:「聖人論處憂患,偶然說此九卦耳。天下道理只在聖人口頭,開口便是道理,偶說此九卦,意思自足。若更添一卦也不妨,更不說一卦也不妨。只就此九卦中,亦自儘有道理。且易中儘有處憂患底卦,非謂九卦之外皆非所以處憂患也。若以困為 處憂患底卦,則屯蹇非處憂患而何?觀聖人之經,正不當如此。後世拘於象數 之學者,乃以為 九陽數 ,聖人之舉九卦,合此數 也,尤泥而不通矣!」既論九卦之後,因言:「今之談經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遠;本明也,而必使至於晦,此今日談經之大患也!」蓋卿。 三說九卦,是聖人因上面說憂患,故發明此一項道理,不必深泥。如「困,德之辨」,若說蹇屯亦可,蓋偶然如此說。大抵易之書 ,如雲行水流,本無定相,確定說不得。揚子雲太玄一爻吉,一爻凶,相間排將 去,七百三十贊乃三百六十五日之晝夜,晝爻吉,夜爻凶,又以五行參 之,故吉凶有深淺,毫髮不可移,此可為典 要之書 也。聖人之易,則有變通。如此卦以陽居陽則吉,他卦以陽居陽或不為 吉;此卦以陰居陰則凶,他卦以陰居陰或不為 凶:此「不可為 典要」之書 也。方子。
問:「巽何以為 『德之制』?」曰:「巽為 資斧,巽多作斷 制之象。蓋『巽』字之義,非順所能盡,乃順而能入之義。謂巽一陰入在二陽之下,是入細直徹 到底,不只是到皮子上,如此方能斷 得殺 。若不見得盡,如何可以『行權 』!」?。
問「井,德之地。」曰:「井有本,故澤 及於物,而井未嘗動 ,故曰『居其所而遷』。如人有德,而後能施以及人,然其德性未嘗動 也。『井以辨義』,如人有德,而其施見於物,自有斟酌裁度。」礪。
「損先難而後易」,如子產為 政,鄭人歌之曰:「孰殺 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人復 歌而誦之。蓋事之初,在我亦有所勉強,在人亦有所難堪;久之當事理,順人心,這裏方易。便如「利者,義之和」一般。義是一箇斷 制物事,恰似不和;久之事得其宜,乃所以為 和。如萬物到秋,許多嚴 凝肅殺 之氣 似可畏。然萬物到這裏,若不得此氣 收斂 凝結許多生意,又無所成就。其難者,乃所以為 易也。「益,長裕而不設」,長裕只是一事,但充長自家物事教寬裕而已。「困窮而通」,此因困卦說「澤 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蓋此是「致命遂志」之時,所以困。彖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蓋處困而能說也。困而寡怨,是得其處困之道,故無所怨於天,無所尤於人;若不得其道,則有所怨尤矣。「井居其所而遷」,井是不動之 物,然其水卻流行出去利物。「井以辨義」,辨義謂安而能慮,蓋守得自家先定,方能辨事之是非。若自家心不定,事到面前,安能辨其義也?『巽稱而隱』,巽是箇卑巽底物事,如「兌 見而巽伏也」,自是箇隱伏底物事。蓋巽一陰在下,二陽在上,陰初生時,已自稱量得箇道理了,不待顯而後見。如事到面前,自家便有一箇道理處置他,不待發露出來 。如云:「尊者於己踰等,不敢問其年。」蓋才見箇尊長底人,便自不用問其年;不待更計其年,然後方稱量合問與不合問也。「稱而隱」,是巽順恰好底道理。有隱而不能稱量者,有能稱量而不能隱伏不露形跡者,皆非巽之道也。「巽,德之制也」,「巽以行權 」,都是此意。僩。 問「巽稱而隱」。曰:「以『巽以行權 』觀之,則『稱』字宜音去聲,為 稱物之義。」又問:「巽有優游巽入之義;權 是仁精義熟,於事能優游以入之意。」曰:「是。」又曰:「巽是入細底意,說在九卦之後,是八卦事了,方可以行權 。某前時以稱揚為 說了,錯了。」學蒙。 問:「『巽稱而隱』,『隱』字何訓?」曰:「隱,不見也。如風之動 物,無物不入,但見其動 而不見其形。權 之用,亦猶是也。昨得潘恭叔書 ,說滕文公問『間於齊楚』,與『竭力以事大國 』兩 段,注云『蓋遷國 以圖存者,權 也;效死勿去者,義也』;『義』字當改作『經』。思之誠是。蓋義便近權 ,如或可如此,或可如彼,皆義也;經則一定而不易。既對 『權 』字,須著用『經』字。」僩。
問「井以辨義」。曰:「只是『井居其所而遷』,大小多寡,施之各當。」?。
或問「井以辨義」之義。曰:「『井居其所而遷。』」又云:「『井,德之地也。』蓋井有定體不動 ,然水卻流行出去不窮;猶人心有持守不動 ,而應 變則不窮也。『德之地也』,地是那不動 底地頭。」一本云:「是指那不動 之處。」又曰:「佛家有函蓋乾坤句,有隨波逐流句,有截斷 眾流句。聖人言語亦然。如『以言其遠則不禦,以言其邇則靜而正』,此函蓋乾坤句也。如『井以辨義』等句,只是隨道理說將 去,此隨波逐流句也。如『復 其見天地之心』,『神者妙萬物而為 言』,此截斷 眾流句也。」僩。
才卿問「巽以行權 」。曰:「權 之用,便是如此。見得道理精熟後,於物之精微委曲處無處不入,所以說『巽以行權 』。」僩。
問:「『巽以行權 』,權 ,是逶迤曲折以順理否?」曰:「然。巽有入之義。『巽為 風』,如風之入物。只為 巽,便能入義理之中,無細不入。」又問:「『巽稱而隱』,隱亦是入物否?」曰:「隱便是不見處。」文尉。 鄭仲履問:「『巽以行權 』,恐是神道?」曰:「不須如此說。巽只是柔順,低心下意底氣 象。人至行權 處,不少巽順,如何行得?此外八卦各有所主,皆是處憂患之道。」蓋卿。
「巽以行權 。」「兌 見而巽伏。」權 是隱然做底物事,若顯然底做,卻不成行權 。淵。
右第七章
問:「易之所言,無非天地自然之理,人生日用之所不能須臾離者,故曰『不可遠』。」曰:「是。」學蒙。
「既有典常」,是一定了。占得這爻了,吉凶自定,便是「有典常」。淵。 易「不可為 典要」。易不是確定硬本子。揚雄太玄卻是可為 典要。他排定三百五十四贊當晝,三百五十四贊當夜,晝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輕重,凶之中又自分輕重。易卻不然。有陽居陽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陰居陰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應 而吉底,有有應 而凶底,是「不可為 典要」之書 也。是有那許多變,所以如此。淵。
問:「據 文勢 ,則『內 外使知懼 』合作『使內 外知懼 』,始得。」曰:「是如此。不知這兩 句是如何。硬解時也解得去,但不曉 其意是說甚底,上下文意都不相屬 。」又曰:「上文說『不可為 典要』,下文又說『既有典常』,這都不可曉 。常,猶言常理。」學蒙。
使「知懼 」,便是使人有戒懼 之意。易中說如此則吉,如此則凶,是也。既知懼 ,則雖無師保,一似臨父母相似,常恁地戒懼 。淵。
右第八章
「其初難知」,至「非其中爻不備 」,若解,也硬解了,但都曉 他意不得。這下面卻說一箇「噫」字,都不成文章,不知是如何。後面說「二與四同功」,「三與五同功」,卻說得好。但「不利遠者」,也曉 不得。學蒙。
問「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曰:「這樣 處曉 不得,某常疑有闕文。先儒解此多以為互 體,如屯卦震下坎上,就中間四爻觀之,自二至四則為 坤,自三至五則為 艮,故曰『非其中爻不備 』。互體說,漢儒多用之。左傳 中一處說占得觀卦處亦舉得分明。看來 此說亦不可廢。」學履。
問:「『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近君則當柔和,遠去則當有強毅剛果之象始得,此二之所以不利;然而居中,所以無咎。」曰:「也是恁地說。」
問:「上下貴賤之位,何也?」曰:「四二,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上初,則上貴而初賤。上雖無位,然本是貴重,所謂『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在人君則為 天子父,天子師;在他人則清高而在物外,不與事者,此所以為 貴也。」銖。
右第九章
問:「道有變動 ,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曰:「『道有變動 』,不是指那陰陽老少之變,是說卦中變動 。如乾卦六畫,初潛,二見,三惕,四躍,這箇便是有變動 ,所以謂之爻。爻中自有等差,或高,或低,或遠,或近,或貴,或賤,皆謂之等,易中便可見。如說『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近而不相得,則凶』;『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二多譽,四多懼 ,近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又曰:「『列貴賤者存乎位』,皆是等也。物者,想見古人占卦,必有箇物事名為 『物』,而今亡矣。這箇物,是那列貴賤,辨尊卑底。『物相雜故曰「文」』,如有君又有臣,便為 君臣之文。是兩 物相對 待在這裏,故有文;若相離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陰爻,又有陽爻相間錯,則為 文。若有陰無陽,有陽無陰,如何得有文?」學履。
右第十章
「其辭危」,是有危懼 之意,故危懼 者能使之安平,慢易者能使之傾覆。易之書 ,於萬物之理無所不具,故曰「百物不廢」。「其要」,是約要之義。若作平聲,則是要其歸之意。」又曰:「『要』去聲,是要恁地;『要』平聲,是這裏取那裏意思。」又曰:「其要只欲無咎。」 右第十一章 或問:「乾是至健不息之物,經歷艱險處多。雖有險處,皆不足為 其病,自然足以進之而無難否?」曰:「不然。舊亦嘗如此說,覺得終是硬說。易之書 本意不如此,正要人知險而不進,不說是我至健順了,凡有險阻,只認冒進而無難。如此,大非聖人作易之意。觀上文云:『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至『此之謂易之道也』,看他此語,但是恐懼 危險,不敢輕進之意。乾之道便是如此。卦中皆然,所以多說『見險而能止』,如需卦之類可見。易之道,正是要人知進退存亡之道。若如冒險前進,必陷於險,是『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豈乾之道邪!惟其至健而知險,故止於險而不陷於險也。」又曰:「此是就人事上說。」又曰:「險與阻不同,險是自上視下,見下之險,故不敢行;阻是自下觀上,為 上所阻,故不敢進。」僩。學履錄少異。 問「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至「知阻」。曰:「不消先說健順。好底物事,自是知險阻。恰如良馬,他才遇險阻處,便自不去了。如人臨懸 崖之上,若說不怕險,要跳下來 ,必跌殺 。」良久,又曰:「此段專 是以憂患之際而言。且如健當憂患之際,則知險之不可乘;順當憂患之際,便知阻之不可越。這都是當憂患之際,處憂患之道當如此。因憂患,方生那知險知阻。若只就健順上看,便不相似。如下文說『危者使平,易者使傾』,『能說諸心,能研諸慮』,皆因憂患說。大要乾坤只是循理而已。他若知得前有險之不可乘而不去,則不陷於險;知得前有阻之不可冒而不去,則不困於阻。若人不循理,以私意行乎其間,其過乎剛者,雖知險之不可乘,卻硬要乘,則陷於險矣;雖知阻之不可越,卻硬要越,則困於阻矣。只是順理,便無事。」又問:「在人固是如此。以天地言之,則如何?」曰:「在天地自是無險阻,這只是大綱說箇乾坤底意思如此。」又曰:「順自是畏謹,宜其不越夫阻。如健,卻宜其不畏險,然卻知險而不去,蓋他當憂患之際故也。」又問「簡易」。曰:「若長是易時,更有甚麼險?他便不知險矣。若長是簡時,更有甚麼阻?他便不知阻矣。只是當憂患之際方見得。」僩。
「乾,天下之至健」,更著思量。看來 聖人無冒險之事,須是知險,便不進向前去。又曰:「他只是不直撞向前,自別有一箇路去。如舜之知子不肖,則以天下授禹相似。」又曰:「這只是說剛健之理如此,莫硬去天地上說。」
因說:「乾坤知險阻,非是說那定位底險阻。乾是箇至健底物,自是見那物事皆低;坤是至順底物,自是見那物事都大。」敬子云:「如云『能勝 物之謂剛,故常信於萬物之上』相似。」曰:「然。如云『膽欲大而心欲小』。至健『恒易以知險』,如『膽欲大』;至順『恒簡以知阻』,如『心欲小』。又如云『大心則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相似。」李云:「如人欲渡,若風濤 洶 湧 ,未有要緊,不渡也不妨。萬一有君父之急,也只得渡。」曰:「固是如此,只是未說到這裏在。這箇又是說處那險阻,聖人固是有道以處之。這裏方說知險阻,知得了方去處他。」問:「如此,則乾之所見無非險,坤之所見無非阻矣。」曰:「不然。他是至健底物,自是見那物事底。如人下山阪,自上而下,但見其險,而其行也易。坤是至順底物,則自下而上,但見其阻。險阻只是一箇物事,一是自上而視下,一是自下而視上。若見些小險便止了,不敢去,安足為 健?若不顧萬仞之險,只恁從 上面擂將 下,此又非所以為 乾。若見些小阻便止了,不敢上去,固不是坤。若不顧萬仞之阻,必欲上去,又非所以為 坤。」所說險阻,與本義異。僩。
乾健而以易臨下,故知下之險;險底意思在下。坤順而以簡承上,故知上之阻;阻是自家低,他卻高底意思。自上面下來 ,到那去不得處,便是險;自下而上,上到那去不得處,便是阻。易只是這兩 箇物事。自東而西,也是這箇;自西而東,也是這箇。左而右,右而左,皆然。淵。
因言乾坤簡易,「知險知阻」,而曰:「知險阻,便不去了。惟其簡易,所以知險阻而不去。」敬子云:「今行險徼倖之人,雖知險阻,而猶冒昧以進。惟乾坤德行本自簡易,所以知險阻。」僩。
問「乾常易以知險,坤常簡以知阻」。曰:「乾健,則看什麼物都剌音辣。將 過去。坤則有阻處便不能進,故又是順;如上壁相似,上不得,自是住了。」後復 云:「前說差了。乾雖至健,知得險了,卻不下去;坤雖至順,知得阻了,更不上去。以人事言之,若健了一向進去,做甚收殺 !」或錄云:「乾到險處便止不行,所以為 常易。」學蒙。
又說「知險知阻」,曰:「舊因登山而知之。自上而下,則所見為 險;自下而上,則所向為 阻。蓋乾則自上而下,坤則自下而上;健則遇險亦易,順則還阻亦簡。然易則可以濟 險,而簡亦有可涉阻之理。」?。
因登山,而得乾坤險阻之說。尋 常將 險阻作一箇意思。其實自高而下,愈覺其險,乾以險言者如此;自下而升,自是阻礙在前,坤以阻言者如此。謨。 自山下上山為 阻,故指坤而言;自山上觀山下為險,故指乾而言。敬仲。 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樣 事。「夫乾,夫坤」一段,也似上面「知大始,作成物」意思。「說諸心」,只是見過了便說,這箇屬 陽;「研諸慮」,是研窮到底,似那「安而能慮」,直是子細,這箇屬 陰。「定吉凶」是陽;「成亹亹」是陰,便是上面作成物。且以做事言之,吉凶未定時,人自意思懶 散,不肯做去。吉凶定了,他自勉勉做將 去,所以屬 陰。大率陽是輕清底,物事之輕清底屬 陽;陰是重濁 底,物事之重濁 者屬 陰。「成亹亹」,是做將 去。淵。 「能說諸心」,乾也;「能研諸慮」,坤也。「說諸心」,有自然底意思,故屬 陽;「研諸慮」,有作為 意思,故屬 陰。「定吉凶」,乾也;「成亹亹」,坤也。事之未定者屬 乎陽,「定吉凶」所以為 乾;事之已為 者屬 陰,「成亹亹」所以為 坤。大抵言語兩 端處,皆有陰陽。如「開物成務 」,「開物」是陽,「成務 」是陰。如「致知力行」,「致知」是陽,「力行」是陰。周子之書 屢 發此意,推之可見。謨。 「能說諸心,能研諸慮」,方始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凡事見得通透了,自然歡說。既說諸心,是理會 得了,於事上便審一審,便是研諸慮。研,是更去研磨。「定天下之吉凶」,是剖判得這事;「成天下之亹亹」,是做得這事業。學蒙。
問「變化云為 ,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曰:「上兩 句只說理如此,下兩 句是人就理上知得。在陰陽則為 變化,在人事則為 云為 。吉事自有祥兆。惟其理如此,故於『變化云為 』,則象之而知已有之器;於『吉事有祥』,則占之而知未然之事也。」又問:「『器』字,是凡見於有形之實事者皆為 器否?」曰:「易中『器』字是恁地說。」學履。
「變化云為 」是明,「吉事有祥」是幽。「象事知器」是人事,「占事知來 」是筮。「象事知器」是人做這事去;「占事知來 」是他方有箇禎祥,這便占得他。如中庸言「必有禎祥」,「見乎蓍龜」之類。「吉事有祥」,凶事亦有。淵。
問:「易書 之中有許多『變化云為 』,又吉事皆有休祥之應 ,所以象事者於此而知器,占事者於此而知來 。」曰:「是。」
「天地設位」四句,說天人合處。「天地設位」,便聖人成其功能;「人謀鬼謀」,則雖百姓亦可以與其能。「成能」與「與能」,雖大小不同,然亦是小小底造化之功用。然「百姓與能」,卻須因蓍龜而方知得。「人謀鬼謀」,如「謀及乃心、庶人、卜筮」相似。淵。 「百姓與能」,「與」字去聲。他無知,因卜筮便會 做得事,便是「與能」。「人謀鬼謀」,猶洪範之謀及卜筮、卿士、庶人相似。學蒙。 「八卦以象告」以後,說得叢 雜,不知如何。學蒙。
問:「『八卦以象告』至『失其守者其辭屈』一段,竊疑自『吉凶可見矣』而上,只是總說易書 所載如此。自『變動 以利言』而下,則專 就人占時上說。」曰:「然。」又問:「『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是如何?」曰:「此疑是指占法而言。想古人占法更多,今不見得。蓋遠而不相得,則安能為害 ?惟切近不相得,則凶害便能相及。如一箇凶人在五湖四海之外,安能害自家?若與之為 鄰近,則有害矣。」又問:「此如今人占火珠林課底,若是凶神,動 與世不相干,則不能為 害。惟是克世應 世,則能為 害否?」曰:「恐是這樣 意思。」學履。
「『中心疑者其辭支。』『中心疑』,故不敢說殺 。『其辭支』者,如木之有枝,開兩 岐去。」德輔云:「『思曰睿』,『學而不思則罔』,蓋亦弗思而已矣,豈有不可思維之理?」曰:「固是。若不可思維,則聖人著書 立言,於後世何用!」德輔。 右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