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明史》志·卷二十四
洪武元年,中书省大臣李善长等人奉敕命撰写进献《郊祀议》,大概说:做帝王的侍奉上天明鉴,侍奉大地明察,因而冬至日祭天,夏至日祭地,就是顺应阴阳的意思。
在南郊的圜丘祭天,在北郊的方泽祭地,就是顺应阴阳的方位。
《周礼,大司乐》中说:“冬至日,礼祭天神,夏至日,祭祀地祇。”《礼》说:“茌郊外祭祀上帝,在都城祭祀社神。”又说:“郊祀是用来明示天道,社祀是用来明示地道。”《书》说:“敢请明白告示皇天后土。”考察古代有时称为地只,有时称为后土,有时称为社,都是祭祀地,则都是相对于天而言。
这是三代的正礼,是解释经典的正确说法。
从秦开始建立四时,用来祭祀白、青、黄、赤四帝。
汉高祖又增加北时,同时祭祀黑帝。
到武帝有雍地的五时,以及渭水北岸的五帝、甘泉太乙的祠庙,但对昊天上帝的祭祀还不曾举行。
魏、晋以后,推崇郑玄的人,主张上天有六个名称,每年有九次祭祀。
推崇王肃的人,认为天体是一个整体,怎么会分为六个?每年两次祭祀,怎么会有九次?虽然承继变革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参照了这两家的说法。
从汉武帝开始采纳祠官宽舒的建议,在汾阴雎上建立后土祠庙,如同祭天一样举行祭礼。
后代就在北郊之外。
仍祭祀后土。
又因为郑玄被《纬书》迷惑,说夏至日在方丘之上祭祀昆仑之只,七月在祭祀地祇的泰折祭坛祭祀神州的地只,分为两次。
后代又沿袭为每年祭祀两次。
元始年间,王莽奏请废除甘泉泰时,恢复长安南北郊的祭坛。
在正月上辛日或丁日,天子亲自在南郊合祭天地。
从汉到唐,千余年间,都沿袭共同祭祀。
亲祀北郊的,只有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个皇帝而已。
宋朝元丰年间,议定罢除合祭的仪式。
绍圣、政和年间,有时分祭、有时合祭。
高宗南渡以后,只举行合祭的礼仪。
元成宗开始共同祭祀天地五方之帝,不久建立南郊,专门祭祀上天。
泰定年间,又合祭。
文宗至顺以后,只祭祀昊天上帝。
而今应当遵从古代礼制,在南北郊分祭天地。
冬至日则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陪从祭祀。
夏至日在方丘祭祀皇地只,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渍陪从祭祀。
太祖按照他们的提议实行。
在钟山的南面建立圜丘,在钟山的北面建立方丘。
三年,在圜丘增加祭祀风云雷雨,在方丘增加祭祀天下山川的神只。
七年,在南北郊增设天下神只坛。
九年,规定郊社祭祀的礼仪,即使有三年的丧期,也不废弃。
十年秋,太祖斋居时因阴雨天气而有所触动,阅读京房灾异的学说,说分别祭祀天地心中不安,命在南郊建造大祀殿。
这年冬至日,因为大殿尚未建成,就在奉天殿共同祭祀,皇帝亲自撰写祝祷文,大意说君王侍奉天地犹如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应当分作两处。
于是规定每年正月共同祭祀,作为固定制度。
十二年正月,开始在大祀殿合祭,太祖亲自撰写《大祀文》和歌九章n永乐十八年,京都大祀殿建成,规模样式如同南塞。
童京的旧郊祀坛,国家如果有大事,就派遣官员前往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