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明史》志·卷二十六

洪武三年,皇帝派遣使者访求前代帝王陵墓,接着命令各行省制成地图献上,共有七十九座陵。

礼官考察其中功德显著的,有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漠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后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共三十六人。

各自制作礼服与礼冠,用函装上香和彩帛。

皇帝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前往举行祭祀礼,亲自制作祭祀文辞派遣他们。

每一陵给以白银二十五两备办祭祀物品o坟墓被挖掘的就掩覆起来,毁坏的就修整好。

庙宇破旧的就修葺好。

没有祭庙的就设坛祭祀。

接着命令有关部门禁止打柴采摘。

每年的一定时节进行祭祀,祭祀牺牲用太牢。

洪武四年,礼部议定,合于祭祀的帝王有三十五人。

在河南的有十人:陈祭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祭祀汉光武,洛阳祭祀汉明帝、章帝,郑祭祀周世宗,巩祭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在山西祭祀的一人:荣河祭祀商汤。

在山东祭祀的二人:东平祭祀唐尧,曲阜祭祀少昊。

在北平祭祀的三人:内黄祭祀商中宗,滑祭祀颛项、高辛。

在湖广祭祀的二人:酃祭祀神农,宁逮祭祀虞舜。

在浙江祭祀的二人:会稽祭祀夏禹、宋孝宗。

在陕西祭祀的十五人:中部祭祀黄帝,咸阳祭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童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祭祀汉文帝,兴平祭祀汉武帝,长安祭祀汉宣帝,三原祭祀唐高祖,醴泉祭祀唐太宗,蒲城祭祀唐宪宗,泾阳祭祀唐宣宗。

每年祭祀在二月、八月的初一。

于是派遣使者到各陵祭祀。

每处陵墓设置一块碑,刻有祭祀日期以及所用牲帛数目,使所在地有关部门守护。

不久命有关部门在每年一定时节修葺,设置陵户二人看守。

又每三年,拿出祭祀文辞、香与彩帛,传达制命派遣太常寺乐舞生带着这些物品到所在地,命令有关部门进行祭祀。

所祭祀的人,比以前少了周宣至、漠明帝、章帝,而增加祭祀娲皇于赵城,后魏文帝于富平,元世祖于顺天,以及宋理宗于会稽,一共三十六个帝王。

后又增加祭祀隋高祖于扶风,而接着俘止祭祀宋理宗。

又命令帝王陵庙所在的官府主管部门在春秋雨季的第二个月上旬,选择日期祭祀。

六年,皇帝以五帝、三王以及汉、唐、宋创立帝业的君主,都应在京城设庙祭祀,于是在钦天山的南面建历代帝王庙。

仿照太庙同堂异室的制度,设正殿五室:中间一室是三皇,束面一室是五帝,西面一室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又束面一室是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面一室是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

每年春秋雨季的第二月上旬甲日祭祀。

不久因周文王最终处于诸侯的身份,唐高祖因太宗得到天下,于是停止他们的祭祀,增加祭祀隋高祖。

七年,命令帝王庙都塑帝王穿戴衣冠的坐像,只有伏羲、神农没有衣裳的制式,不必加冕服。

八月,皇帝亲自到新庙祭祀。

不久停止祭祀隋高祖。

洪武二十一年,命令每年郊祀,在大祀殿附带祭祀历代帝王。

仍在每年八月中旬,选择日期派遣官员在本庙祭祀,春祭则停止。

又规定每三年中派人祭祀各陵的那一年,就停止庙祭。

这年下诏以历代名臣陪从祭祀,礼官李原名上奏拟定三十六人献上。

皇帝认为宋趟普背负太祖,不忠心,不可以陪从祭祀。

元代四位杰出大臣,木华黎占首位,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