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明史》志·卷六十七

元人返回北方,屡次图谋复兴。

永乐皇帝迁都到北平,三面靠近边塞。

正统以后,敌兵入侵的祸患日益增多。

所以在整个明朝,边防非常重要。

束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划分地域驻守防御。

最初设置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个镇,继而设置宁夏、甘肃、蓟州三个镇,而太原总兵治所设在偏头,三边制府驻守固原,也称作二镇,这就是九个边镇,简称九边。

当初,洪武六年,任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办山西、北平边防,诏谕令各自献上方法策略。

依从淮安侯华云龙的意见,从永平、蓟州、密云往西二千多里,关防隘口一百二十九个,都设置戍守卫。

在紫剂关和芦花岭设置千户所镇守防御。

又诏谕山西都卫在雁门关、太和岭连同武、朔各山谷间,共七十三个隘口,全部设置守戍的军队。

九年,敕令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镇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的烽火台一百九十六处,参杂调用南北军士。

十五年,又在北平都司所管辖的两百个关隘,用各卫卒守卫。

诏谕各靠近边塞的藩王,每年秋天,部署军队巡视边防。

十七年,任命徐达登记上报北平的将校士卒。

又命令将士考核辽东、定辽等九卫的官军。

此后,常派遣各公、侯考核沿边兵马,以此登记成册上报。

二十年,在大宁设置北平行都司。

此地处于喜峰口外,以前的辽西郡,是辽的中京大定府;西面是大同,束边是辽阳,南方是北平。

冯胜攻破纳哈出时,回师,在此筑城,于是设置都司以及营州五个屯卫,而策封皇子朱权焉宁王,调各卫的军队前往镇守。

此前,李文忠等夺取元上都,设置开平卫和兴和等千户所;东西各四个驿,柬边连接大宁,西边连接独石。

二十五年,又在河州束受降城的东面修筑束胜城,设置十六个卫,与大同相望。

从速往西,几千里遥相呼应。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袭击攻陷大宁,带宁王朱权以及各军返回。

等到登上帝位,封宁王到江西。

而把北平行都司改为大宁都司,迁到保定。

调营州五个屯卫到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把左窒地区赐给兀良哈。

从此,辽东和宣、大的声援隔绝,又因东胜单独处于偏远之地,难以镇守,调左卫到永平,右卫到遵化,而废弃那个地方。

此前兴和也废弃,开平迁到独石,宣府于是称为重镇。

然而皇帝对边防非常谨慎。

从宣府向西到达山西,沿边防都是高峻的墙垣和深深的濠沟,烽火台相连接。

通行车队+骑兵的隘口设百户镇守,通行樵夫、牧民的用甲士十人镇守。

武安侯郑亨任总兵官,给他的敕书说:“各处烽火台,务必增筑加高加厚,在上面贮存五个月的粮食和柴薪药物弓弩,烽火台旁开掘水井,井外的围墙和烽火台齐平,从外望如同一个整体。”重关抵御侵扰的意思,威严高耸,令人敬畏。

洪熙改元之后,朔州军士白荣请求让束胜、高山等十卫返回故地。

兴州军士范济也说,朔州、大同、开平、宣府、大宁都是作屏障的重要之地,那里的土地可以耕种,应派将领率兵,修筑城堡,广开屯垦耕种。

都不能采用。

至统元年,给事中朱纯请求修建边塞墙垣。

总兵官谭广说:“从龙门到独石以及黑峪口五百五十多里,修筑城墙非常难,不如增加烽火台瞭望镇守。”于是增加赤城等城堡和烽火台二十二个。

室夏总兵官史昭说:“所管辖的屯堡,都在黄河以外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