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明史》志·卷二十五
社稷的祭祀,从京都到王国府州县都有。
祭坛位于宫城西南的,称焉太社稷。
明朝初年在东方建造社坛,在西方建造稷坛,祭坛都面向北方。
洪武元年,中书省大臣议定:“周朝的制度,小宗伯掌管建国的神位,右为社稷,左为宗庙。
社稷的祭祀,建祭坛不建殿宇。
其制度建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
尊崇而又亲近,与先祖同等对待。
然而天子有三社。
为天下百姓设立的为太社。
为自己设立的为王社。
被减前朝的社坛建殿宇覆盖,国家虽然被灭了也要存留,是敬重神只的原故。
后代天子祇立太社、太稷。
汉高祖为太社、太稷设官吏,一年乏中各祭祀两次。
光武帝在洛阳宗庙的右边设太社稷,春秋雨季的第二个月及腊月,一年三次祭祀。
唐沿袭了隋的制度,在含光门右侧建社稷坛,二月、八月的戊日举行祭祀。
玄宗升社稷为大祀,仍旧下令四时致祭。
宋的制度如同束漠时。
元世祖在和义门内营建社稷坛,在二月、八月的上旬的戊日举行祭祀。
而今宜于在二月、八月两月的上旬的戊日举行祭祀。”这年二月,太祖亲自祭祀太社、太稷。
社由后土配祀,面向西。
稷以后稷配祀,面向东。
皇帝穿皮弁服,视察祭牲;戴通天冠、穿绛纱袍,行三献礼。
起初,皇帝命中书省翰林院商议建殿宇,防备风雨。
学士陶安说:“天子太社必须经受风雨霜露。
亡国的社便建殿宇覆盖,是不接受天光。
所以建殿宇不恰当。
如若遇到风雨,就请在斋宫遥祭。”听从其说。
洪武三年,在坛北建祭殿五间,再在北边建拜殿五问,以防风雨。
洪武十年,太祖认为社稷分祭,配祀不当,下交礼部官员商议。
尚书张筹说:按《通典》记载,颛项祭祀共工氏的儿子句龙为后土。
后土,就是社。
祭祀烈山氏的儿子柱焉稷。
稷,就是田正。
唐、虞、夏继承下来。
这是社稷的起始。
商汤因为干旱改迁社,以后稷代替柱。
想要迁句龙,役人能够继承,因而作罢。
然而王肃认为社祭句龙,稷祭后稷,都是人鬼,并非地只。
而陈氏《礼书》又认为社祭五土的地只,稷祭五谷的神灵。
郑康成也说社为五土总神,稷为原野之神。
句龙有治水土的功德,因而配社,后稷有播种的功德,因而配稷。
两种说法不同。
汉元始年问,以夏禹配官社,后稷配官稷。
唐、宋及元又以句龙配社,周的弃配稷。
这就是配祀的制度,超初并无定论。
至于社稷分合的道理,《书•召诰》说“在新邑举行社稷”,孔注为:“社稷共享牲牢。”《周礼》“封人掌管设立王的社坛”,注说:“不说稷,是因为举行社祭则稷祭合在一起。”陈氏《礼书》说:“百谷没有土地无法生长,土地不种百谷显不出生养的功效,因而祭社必定连及稷。”《山堂考索》说:“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谷物生于土地,那么社与稷本来就不可分。”宜于共同祭祀,自古就有明证。
请求社稷共建一坛。
至于句龙,是共工氏的儿子,祭他役什么意义。
商汤想要替换没有结果。
漠曾经换祭夏禹,但现在夏禹已经位于帝王之列受祀。
弃稷也配祀先农。
恳请罢除句龙、弃的配位,谨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就一代的盛典。
于是改在午门之右建造,社稷共为一坛。
起初,社稷列于中等祭祀,等到以仁祖配祀,就升为上等祭祀。
穿戴冕服举行祭祀,行奉安礼。
洪武十一年春,祭社稷实行新制定的仪程。
迎神、饮福、送神共十二拜,其余照旧。
建文年问,改换供奉太祖配祀。
永乐年问,北京社稷坛建成,制度如同南京。
洪熙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