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明史》志·卷六十一

明成祖时开始建都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路陆路同时运输,依照元人的旧例,同时采用海运。

等到会通河开通,海运陆运一起停止。

南边到达长汪口,北边到达大通桥,漕运河道三千余里。

综合考察,从昌平神山泉诸河水流出,汇合贯穿都城,经过大通桥,往东到达通州流入白河的,是大通河。

从通州向南到达直沽,汇合卫河流入大海的,是白河。

从临清向北到达直沽,汇合白河流入大海的,是卫水。

从汶上南旺分流,向北经过张秋到达临清,汇合卫河,向南到达济宁天井闸,汇合泗、沂、洸三水的,是汶水。

从济宁出天井闸,与汶水合流,到达南阳新河,原出于茶城,汇合黄、沁之后到夏镇,沿着洳河到达直口,流入黄河补益运河的,是泗、洸、小沂河及山东泉水。

从茶城秦沟,向南经过徐、旦,流入邳,汇合大沂河,到达清河县流入淮河之后,从直河口直达清口的,是黄河水。

从清口向南,到达瓜、仪的,是淮、扬诸湖水。

过了这里就是长江了。

长江以南,就是松、苏、浙江运道。

淮、扬到京口以南的河道,全都叫做转运河,而从瓜、仪直达淮安的,又叫做南河,从黄河直达丰、沛的叫做中河,从山东直达天津的叫做北河,从天津直达张家湾的叫做通济河,而总名叫做漕河。

其越过京城向东的如蓟州,西北的如昌平,都曾经有河道通行,转运漕粮供给军队。

漕河下面分别有名,叫做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

因地为号,是流俗的通称。

淮、扬诸水所汇合,徐、兖河流所经过,疏通开决排除,只有依赖于人力,所以闸、河、湖对于转运漕粮尤其迫切。

闸漕,就是会通河。

向北到达临清,与卫河汇合,向南出茶城口,与黄河汇合,积蓄汶、洸、泗水及山东泉源。

泉源的支流有五条。

叫做分水的一支,是汶水支流,其泉一百四十五处。

叫做天井的一支,是济河支流,其泉九十六处。

叫做鲁桥的一支,是泗河支流,其泉二十六处。

叫做沙河的一支,是新河支流,其泉二十八处。

叫做邳州的一支,是沂河支流,其泉十六处。

诸泉水汇合成为大湖,其湖泽有十五处。

南旺湖,有东西二湖,周围一百五十余里,漕运之道贯穿其中。

北面的叫做马蹋,南面的叫做蜀山,叫做苏鲁。

再南面的叫做马场。

再南面八十里的叫做南阳,也叫做独山,周围七十余里。

北面的叫做安山,周围八十三里。

南面的叫做大小昭阳,大湖南此长十八里,小湖南北长减少三分之一,周围八十余里。

从马家桥留城闸向南,叫做武家,叫做赤山,叫做微山,叫做吕孟,叫做张王等湖,连续灌注八十里,引导薛河从地浜沟流出,汇合于赤龙潭,一起直奔茶城。

从南旺分流向北到临清三百里,地面降低九十尺,建立闸门二十一座;向南到镇口三百九十里,地面降低一百一十六尺,建立闸门二十七座。

其外又有积水、进水、减水、平水的闸门五十四座。

又建立堤坝二十一座,用来防止运河的泄漏,辅助闸门成为有用的设施。

其后开通洳河二百六十里,建立闸门十一座,建立堤坝四座。

漕运的船只不出镇口,与黄河汇合于董沟。

河漕,就是黄河。

上从茶城与会通河汇合,下到清口与淮河汇合。

其河道有三条:中路叫做浊河,北路叫做银河,南路叫做符离河。

南路靠近皇陵,北路靠近运河,只有中路距离皇陵较远,对于运河有补益。

然而,黄河流向改道不定,上游苦于溃决,下游苦于淤塞。

漕运河道从南向北,出清口,经过桃、宿,上溯徐、旦二洪,进入镇口,陟历艰险五百余里。

从徐、吕二洪以上,黄河与漕河不相交汇。

等到洳河开通而回避二洪,董沟开通而直河淤塞,漕运之道利用黄河二百六十里而停止,董沟以上,黄河又没有什么地方妨碍漕运之道。

湖漕,从淮安直达扬州三百七十里,地低而积水,汇合为湖泽。

山阳则有管家、射阳,童尘则有白马、泛光,高邮则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等湖。

向上承受上游的水,旁边连接诸山的水源,大湖连绵不断,从五塘到达长江。

担心淮水向东侵犯,修筑高家堰抵挡其上游,修筑王简、张福二堤防止其分泄。

担心淮水侵犯而漕河毁坏,便开通淮安永济、高邮康济、宝壅塾堕.三条半月形河道以通舟船。

到达扬子湾柬,就分为二道:一条从仪真通往长江口,以漕运上江湖广、江西之粮;一条从瓜洲通往西江嘴,以漕运下江两浙之粮。

本来不是河道,专取众湖之水,所似叫做湖漕。

太祖刚开始调动大军北伐,开通蹋场口、耐牢坡,使漕运之道畅通以供给梁、晋的军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