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明史》志·卷五十三
《礼记》上说:“从大地上获取财物,向上天取得法式。”使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农业生产和种桑养蚕。
明朝初年,沿袭元朝旧制,钱法不流通而使用钞法,又禁止民间用银进行交易,似乎对人民不便利。
而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年问,百姓财物充实,府库储藏盈余。
这时候,鼓励农业生产开垦土地,耕地没有荒芜,人民勤勉于本业。
又开发屯田、中盐以供给边防军队,粮饷不依赖于政府,所以上下都富足,军队人民都很富裕。
此后,由于豪强兼并而屯田毁坏,财赋大臣改变盐法。
于是边防军队都依赖国库,输送军粮往往不能供足。
世宗以后,耗费财物的地方太多,国家府库匮乏竭尽。
神宗便增加赋税征收,矿税太多,移法定赋税以充实国库。
内宫群小人,横征暴敛掠夺民财。
人民多追逐末业,田地终于荒废。
官吏不能安抚,反而侵害剥削。
天下困顿疲敝,而国家储积的财物更加空虚。
蒙昧的人多称恢复流通钞法可以使国家富足,不知道开国之初的富裕在于勤事农业生产种桑养蚕,而不在于施行钞法。
加强农业,节省开支,是管理财政的关键。
现将明朝一代管理财政的措施,开始成功,最终失败的原因,条陈其本末,记录于此篇。
太祖登记天下户口,设置户帖、户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居住地。
户籍上交户部,户帖、下发人民。
主管部门每年计算人口增加减少的情况上报。
到举行郊祀时,中书省把户籍陈列在祭坛下,进献给上天,祭祀完毕而收藏。
洪武十四年,诏令天下编制赋役的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按人口交纳粮食多的十户为长,其余的一百户为十甲,甲一共十人。
每年出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一里一甲的事务。
先后以按人口交纳粮食的多少作为顺序,十年为一周,叫做排年。
在城中称坊,在城的近郊称厢,在乡都称里。
里编制成册,册的开头总领为一图。
鳏寡孤独不承担赋役的,附在十甲之后作马零余之数。
僧侣道士给予度牒公文,有田的如平民的方式编成册,无田的也作为零余之敷。
每十年主管部门改定一次簿册,以按人口交粮的增减情况来提升和降职。
簿册一共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其余三份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
上交户部的,簿册封面用黄纸,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