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顏師古注》·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一〕宣帝時,天下和平,四夷賓服,神爵、五鳳之間婁蒙瑞應。〔二〕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辯士王褒頌漢德,作中和、樂職、宣布詩三篇。〔三〕武年十四五,與成都楊覆眾等共習歌之。是時,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達茂異士,召見武等於宣室。〔四〕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哉!」以褒為待詔,武等賜帛罷。

  〔一〕 師古曰:「郫音疲。」

  〔二〕 師古曰:「婁,古屢字也。」

  〔三〕 師古曰:「中和者,言政教隆平,得中和之道也。樂職,謂百官萬姓樂得其常道也。宣布,德化周洽,遍於四海也。」

  〔四〕 師古曰:「殿名也,解在賈誼傳。」

  武詣博士受業,治易。以射策甲科為郎,與翟方進交志相友。光祿勳舉四行,〔一〕遷為鄠令,坐法免歸。

  〔一〕 師古曰:「元帝永光元年詔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義各一人。時詔書又令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故武以此四行得舉之也。」

  武兄弟五人,皆為郡吏,郡縣敬憚之。武弟顯家有巿籍,租常不入,縣數負其課。〔一〕巿嗇夫求商捕辱顯家,〔二〕顯怒,欲以吏事中商。〔三〕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一〕 師古曰:「以顯家不入租,故每令縣負課殿。」

  〔二〕 師古曰:「求,姓;商,名也。」

  〔三〕 師古曰:「中傷之也,又音竹仲反。」

  久之,太僕王音舉武賢良方正,徵對策,拜為諫大夫,遷揚州刺史。所舉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服罪者為虧除,免之而已;〔一〕不服,極法奏之,抵罪或至死。

  〔一〕 師古曰:「虧,減也。減(係)〔除〕其狀,直令免去也。」

  九江太守戴聖,禮經號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及武為刺史,行部錄囚徒,有所舉以屬郡。〔一〕聖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二〕皆無所決。武使從事廉得其罪,〔三〕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群盜,得,〔四〕繫廬江,聖自以子必死。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後,聖慚服。武每奏事至京師,〔五〕聖未嘗不造門謝恩。〔六〕

  〔一〕 師古曰:「屬,委也,音之欲反。」

  〔二〕 師古曰:「言武仕學未久,故謂之後進生也。」

  〔三〕 師古曰:「廉,察也。」

  〔四〕 師古曰:「聚為群盜而吏捕得也。」

  〔五〕 師古曰:「刺史每歲盡,則入奏事於京師也。」

  〔六〕 師古曰:「造,至也,音千到反。」

  武為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其餘賢與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學官見諸生,〔一〕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二〕已乃見二千石,以為常。〔三〕

  〔一〕 師古曰:「即,就也。學官,學舍也。」

  〔二〕 師古曰:「記謂教命之書。」

  〔三〕 師古曰:「常依次第也。」

  初,武為郡吏時,事太守何壽。壽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後壽為大司農,其兄子為廬江長史。時武奏事在邸,壽兄子適在長安,壽為具召武弟顯及故人楊覆眾等,〔一〕酒酣,見其兄子〔二〕,曰:「此子揚州長史,〔三〕材能駑下,未嘗省見。」〔四〕顯等甚慚,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顯、覆眾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卮酒。〔五〕歲中,廬江太守舉之。〔六〕其守法見憚如此。

  〔一〕 師古曰:「具謂酒食之具也。」

  〔二〕 師古曰:「令出見顯等。」

  〔三〕 師古曰:「言揚州部內長史也。」

  〔四〕 師古曰:「省,視也。言不為武所識拔也。」

  〔五〕 師古曰:「對賜一卮之酒也。」

  〔六〕 師古曰:「終得武之力助也。」

  為刺史五歲,入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之。出為清河太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