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應劭曰:「溝廣四尺,深四尺;洫廣深倍於溝。」師古曰:「洫音許域反。」

  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一〕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毳,〔二〕山行則梮,〔三〕以別九州;〔四〕隨山浚川,〔五〕任土作貢;〔六〕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七〕然河災之羨溢,害中國也尤甚。〔八〕唯是為務,故道河自積石,〔九〕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底柱,〔一0〕及盟津、雒內,至于大伾〔一一〕。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一二〕數為敗,乃釃二渠以引其河,〔一三〕北載之高地,過洚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一四〕同為迎河,入于勃海。〔一五〕九川既疏,九澤既陂,諸夏乂安,〔一六〕功施乎三代。

  〔一〕 如淳曰:「堙,沒也。」師古曰:「堙,塞也。洪水氾溢,疏通而止塞之。堙音因。」

  〔二〕 孟康曰:「毳形如箕,擿行泥上。」如淳曰:「毳音茅蕝之蕝。謂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也。」師古曰:「孟說是也。毳讀如本字。」

  〔三〕 如淳曰:「梮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韋昭曰:「梮,木器,如今輿床,人舉以行也。」師古曰:「如說是也。梮音居足反。」

  〔四〕 師古曰:「分其界。」

  〔五〕 師古曰:「順山之高下而深其流。」

  〔六〕 師古曰:「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貢賦之差也。」

  〔七〕 師古曰:「言通九州之道,及鄣遏其澤,商度其山也。度音大各反。」

  〔八〕 師古曰:「羨讀與衍同,音弋展反。」

  〔九〕 師古曰:「道,治也,引也。從積石山而治引之令通流也。道讀曰導。」

  〔一0〕師古曰:「厎音之履反。」

  〔一一〕鄭氏曰:「山一成為伾,在修武、武德界。」張晏曰:「成皋縣山是也。臣瓚以為今修武、武德無此山也。成皋縣山又不一成也。今黎陽山臨河,豈是乎?」師古曰:「內讀曰汭。伾音皮彼反。解在地理志。」

  〔一二〕師古曰:「急流曰湍。悍,勇也。湍音它端反。」

  〔一三〕孟康曰:「釃,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也。河自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師古曰:「釃音山支反。漯音它合反。」

  〔一四〕師古曰:「播,布也。」

  〔一五〕臣瓚以為「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則河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移徙東郡,更注勃海。禹時不注也。」師古曰:「解在地理志。」

  〔一六〕師古曰:「疏,分流。」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川、雲夢之際,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淄濟之間。於蜀,則蜀守李冰鑿離{山隼},〔一〕避沫水之害,〔二〕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三〕百姓饗其利。至於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溝渠甚多,然莫足數也。

  〔一〕 晉灼曰:「{山隼},古堆字也。{山隼},岸也。」師古曰:「音丁回反。」

  〔二〕 師古曰:「沫音本末之末。水出蜀西南徼外,東南入江。」

  〔三〕 師古曰:「溉,灌也,音工代反。」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有令名。〔一〕至文侯曾孫襄王時,與群臣飲酒,王為群臣祝曰:「今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二〕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興,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盡,何足法也!」於是以史起為鄴令,遂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梁。」〔三〕

  〔一〕 師古曰:「有善政之稱。」

  〔二〕 師古曰:「賦田之法,一夫百畝也。」

  〔三〕 蘇林曰:「終古,猶言久古也。爾雅曰『鹵,鹹苦也』。」師古曰:「舄即斥鹵也。謂鹹鹵之地也。」

  其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一〕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二〕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三〕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四〕欲以溉田。中作而覺,〔五〕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六〕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

  〔一〕 如淳曰:「息秦滅韓之計也。」師古曰:「罷讀曰疲,令其疲勞不能出兵。」

  〔二〕 師古曰:「間音居莧反。其下亦同。」

  〔三〕 師古曰:「中讀曰仲,即今九嵕之東仲山也。邸,至也。」

  〔四〕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洛水,即馮翊漆沮水。」

  〔五〕 師古曰:「中作,謂用功中道,事未竟也。」

  〔六〕 師古曰:「注,引也。閼讀與淤同,音於據反。填閼謂壅泥也。言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更令肥美,故一畝之收至六斛四斗。」

  漢興三十有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一〕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一〕 師古曰:「潰,潢決也。金隄,河隄名也,在東郡白馬界。隄音丁奚反。」

  其後三十六歲,孝武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一〕通於淮、泗。上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二〕河決而南則鄃無水災,邑收入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彊塞,彊塞之未必(順)〔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是以久不復塞也。

  〔一〕 師古曰:「鉅野,澤名,舊屬兗州界,即今之鄆州鉅野縣。」

  〔二〕 師古曰:「奉音扶用反。鄃音輸,清河之縣也。」

  時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一〕度六月罷,〔二〕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三〕至河三百餘里,徑,易遭,〔四〕度可令三月罷;(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此(捐)〔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五〕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

  〔一〕 師古曰:「異時,往時也。」

  〔二〕 師古曰:「計度其功,六月而後可罷也。度音大各反。」

  〔三〕 師古曰:「旁音步浪反。」

  〔四〕 〔師古曰:「徑,直也。易音弋豉反。」〕

  〔五〕 師古曰:「巡行穿渠之處而表記之,今之豎標是。」

  後河東守番係〔一〕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二〕更底柱之艱,〔三〕敗亡甚多而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四〕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堧棄地,〔五〕民茭牧其中耳,〔六〕今溉田之,〔七〕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

点击验证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