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顏師古注》·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一〕止軍,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至固陵,〔二〕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柰何?」良對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三〕其不至固宜。〔四〕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五〕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六〕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七〕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八〕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九〕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於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至,皆引兵來。
〔一〕 師古曰:「夏音工雅反,已解於上。」
〔二〕 晉灼曰:「即固始也。」師古曰:「後改為固始耳。地理志固始屬淮陽。」
〔三〕 李奇曰:「信、越等未有益地之分。」師古曰:「分音扶問反。」
〔四〕 師古曰:「理宜然也。」
〔五〕 師古曰:「共有天下之地,割而封之。」
〔六〕 師古曰:「因信自請為假王,乃立之耳,故曰非君王意。」
〔七〕 師古曰:「睢音雖。」
〔八〕 師古曰:「傅讀曰附。」
〔九〕 師古曰:「捐,棄也,音弋全反。」
十一月,劉賈入楚地,圍壽春。漢亦遣人誘楚大司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一〕舉九江兵迎黥布,並行屠城父,〔二〕隨劉賈皆會。
〔一〕 如淳曰:「以舒之眾屠破六縣。」師古曰:「六者,縣名,即上所謂九江王都六者也,後屬廬江郡。」
〔二〕 如淳曰:「並行,並擊也。」師古曰:「城父,縣名。父音甫。」
十二月,圍羽垓下。〔一〕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灌嬰追斬羽東城。〔三〕楚地悉定,獨魯不下。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節禮義之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魯乃降。初,懷王封羽為魯公,及死,魯又為之堅守,故以魯公葬羽於穀城。〔四〕漢王為發(葬)〔喪〕,哭臨而去〔五〕。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六〕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初項羽所立臨江王共敖前死,子尉嗣立為王,不降。遣盧綰、劉賈擊虜尉。
〔一〕 應劭曰:「垓音該。」李奇曰:「沛洨縣聚邑名也。」師古曰:「洨音衡交反。」
〔二〕 應劭曰:「楚歌者,雞鳴歌也。漢已略得其地,故楚歌者多雞鳴時歌也。」師古曰:「楚歌者,為楚人之歌,猶言吳歈越吟耳。若以雞鳴為歌曲之名,於理則可,不得云雞鳴時也。高祖令戚夫人楚舞,自為作楚歌,豈亦雞鳴時乎?」
〔三〕 晉灼曰:「九江縣。」
〔四〕 師古曰:「即濟北穀城。」
〔五〕 師古曰:「臨音力禁反。」
〔六〕 師古曰:「皆羽之族,先有功於漢者。」
春正月,追尊兄伯號曰武哀侯。〔一〕下令曰:「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二〕,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勤勞魏民,卑下士卒,〔三〕常以少擊眾,數破楚軍,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又曰:「兵不得休八年,萬民與苦甚,〔四〕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五〕
〔一〕 應劭曰:「兄伯早亡,追諡之。」
〔二〕 師古曰:「更,改也。」
〔三〕 師古曰:「言安輯魏地,保其人眾也。下音胡稼反。」
〔四〕 如淳曰:「與音相干與之與。」師古曰:「音弋庶反。」
〔五〕 如淳曰:「死罪之明白也。左傳曰斬其木而弗殊。」韋昭曰:「殊死,斬刑也。」師古曰:「殊,絕也,異也,言其身首離絕而異處也。」
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一〕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二〕大王陛下:〔三〕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儗,亡上下之分,〔四〕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五〕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六〕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辟陋之地,〔七〕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八〕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九〕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一0〕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陽。〔一一〕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
〔一〕 張晏曰:「漢元年,項羽立芮為衡山王,後又奪之地,謂之番君,是以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