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李賢注》·後漢書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弟國 國子秉 秉弟夔 國弟子恭
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鉅鹿徙焉。〔一〕父況,字俠游,以明經為郎,與王莽從弟伋共學老子於安丘先生,〔二〕後為朔調連率。〔三〕弇少好學,習父業。〔四〕常見郡尉試騎士,建旗鼓,肄馳射,由是好將帥之事,〔五〕
〔一〕 武帝時,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傑并兼之家於諸陵也。
〔二〕 嵇康聖賢高士傳曰「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長陵人。少持老子經,恬淨不求進宦,號曰安丘丈人。成帝聞,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為巫醫於人閒」也。
〔三〕 王莽改上谷郡曰朔調,守曰連率。
〔四〕 袁山松書曰:「弇少學詩、禮,明銳有權謀。」
〔五〕 漢官儀曰:「歲終郡試之時,講武勒兵,因以校獵,簡其材力也。」
及王莽敗,更始立,諸將略地者,前後多擅威權,輒改易守、令。況自以莽之所置,懷不自安。時弇年二十一,乃辭況奉奏詣更始,因齎貢獻,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會王郎詐稱成帝子子輿,起兵邯鄲,弇從吏孫倉、衛包於道共謀曰:「劉子輿成帝正統,捨此不歸,遠行安之?」弇按劍曰:「子輿弊賊,卒為降虜耳。我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谷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覆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一〕如摧枯折腐耳。觀公等不識去就,族滅不久也。」倉、包不從,遂亡降王郎。
〔一〕 轔,轢也,音力刃反。
弇道聞光武在盧奴,乃馳北上謁,光武留署門下吏。弇因說護軍朱祐,求歸發兵,以定邯鄲。光武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因數召見加恩慰。〔一〕弇因從光武北至薊。聞邯鄲兵方到,光武將欲南歸,召官屬計議。弇曰:「今兵從南來,不可南行。漁陽太守彭寵,公之邑人;〔二〕上谷太守,即弇父也。發此兩郡,控弦萬騎,邯鄲不足慮也。」光武官屬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柰何北行入囊中?」〔三〕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會薊中亂,〔四〕光武遂南馳,官屬各分散。弇走昌平就況,〔五〕因說況使寇恂東約彭寵,各發突騎二千匹,步兵千人。弇與景丹、寇恂及漁陽兵合軍而南,所過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四百餘級,得印綬百二十五,節二,斬首三萬級,定涿郡、中山、鉅鹿、清河、河閒凡二十二縣,遂及光武於廣阿。是時光武方攻王郎,傳言二郡兵為邯鄲來,眾皆恐。既而悉詣營上謁。光武見弇等,說,曰:「當與漁陽、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乃皆以為偏將軍,使還領其兵。加況大將軍、興義侯,得自置偏裨。弇等遂從拔邯鄲。
〔一〕 續漢書曰「弇還檄與況,陳上功德,自嫌年少,恐不見信,宜自來。況得檄立發,至昌平見上」也。
〔二〕 寵,南陽宛人也。
〔三〕 漁陽、上谷北接塞垣,至彼路窮,如入囊也。
〔四〕 續漢書曰「弇歸,主人食未已,薊中擾亂,上駕出南城門,頗遮絕輜重,城中相掠。弇既與上相失,以馬與城門亭長,乃得出」也。
〔五〕 昌平,縣名,屬上谷郡,今幽州縣,故城在縣東也。
時更始徵代郡太守趙永,而況勸永不應召,令詣于光武。光武遣永復郡。永北還,而代令張曄據城反畔,乃招迎匈奴、烏桓以為援助。光武以弇弟舒為復胡將軍,使擊曄,破之。永乃得復郡。時五校賊二十餘萬北寇上谷,況與舒連擊破之,賊皆退走。
更始見光武威聲日盛,君臣疑慮,乃遣使立光武為蕭王,令罷兵與諸將有功者還長安;遣苗曾為幽州牧,韋順為上谷太守,蔡充為漁陽太守,並北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