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李賢注》·後漢書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溤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一〕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二〕

  〔一〕 父城,縣名,故城在今許州葉縣東北。汝州郟城縣亦有父城。

  〔二〕 孫子名武,善用兵,吳王闔廬之將也,作兵法十三篇。見史記。

  漢兵起,異以郡掾監五縣,與父城長苗萌共城守,為王莽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一〕異閒出行屬縣〔二〕,為漢兵所執。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綝、呂晏,〔三〕並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曰:「異一夫之用,不足為彊弱。有老母在城中,願歸據五城,以效功報德。」光武曰「善」。異歸,謂苗萌曰:「今諸將皆壯士屈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可以歸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從子計。」光武南還宛,更始諸將攻父城者前後十餘輩,異堅守不下;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經父城,異等即開門奉牛酒迎。光武署異為主簿,苗萌為從事。異因薦邑子銚期、〔四〕叔壽、段建、左隆等,〔五〕光武皆以為掾史,從至洛陽。

  〔一〕 巾車,鄉名也,在父城界。

  〔二〕 閒出猶微行。行音下孟反。

  〔三〕 東觀記曰:「綝字幼春,定陵人也。伉健有武略。」綝音丑心反。

  〔四〕 音姚。

  〔五〕 東觀記及續漢書,「段」並作「殷」字。

  更始數欲遣光武徇河北,諸將皆以為不可。是時左丞相曹竟子詡為尚書,〔一〕父子用事,異勸光武厚結納之。及度河北,詡有力焉。

  〔一〕 竟字子期,山陽人也,後死於赤眉之難。見前書。詡音虛羽反。

  自伯升之敗,光武不敢顯其悲戚,每獨居,輒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處。異獨叩頭寬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異復因閒進說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漢久矣。今更始諸將從橫暴虐,〔一〕所至虜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飢渴,易為充飽。〔二〕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布惠澤。」光武納之。至邯鄲,遣異與銚期乘傳撫循屬縣,錄囚徒,存鰥寡,亡命自詣者除其罪,陰條二千石長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一〕 從音子用反。橫音胡孟反。

  〔二〕 猶言凋殘之後,易流德澤。

  及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一〕至饒陽無蔞亭。〔二〕時天寒烈,眾皆飢疲,異上豆粥。明旦,光武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飢寒俱解。」及至南宮,〔三〕遇大風雨,光武引車入道傍空舍,異抱薪,鄧禹{熱火}火,〔四〕光武對灶燎衣。〔五〕異復進麥飯菟肩,因復度虖沱河至信都,〔六〕使異別收河閒兵。還,拜偏將軍。從破王郎,封應侯。〔七〕

  〔一〕 舍,止息也。

  〔二〕 無蔞,亭名,在今饒陽縣東北。蔞音力于反。

  〔三〕 南宮,縣名,屬信都國,今冀州縣也。

  〔四〕 {熱火}音而悅反。

  〔五〕 燎,炙也。

  〔六〕 光武紀云,度虖沱河,至下博城西,見白衣老父,曰「信都去此八十里耳」,是自北而南。此傳先言至南宮,後言度虖沱河,南宮在虖沱河南百有餘里,又似自南而北。紀傳兩文全相乖背。迹其地理,紀是傳非。諸家之書並然,亦未詳其故。

  〔七〕 應,國名,周武王子所封也。杜預注春秋曰:「應國在襄城成父縣西南。」

  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一〕進止皆有表識,〔二〕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三〕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四〕別擊破鐵脛於北平,〔五〕又降匈奴于林闟頓王,〔六〕因從平河北。

  〔一〕 東觀記、續漢書云「異敕吏士,非交戰受敵,常行諸營之後,相逢引車避之,由是無爭道變鬥者」也。

  〔二〕 言其進退有常處也。

  〔三〕 隸,屬也。袁山松書曰:「先時諸將同營,吏卒多犯法。」

  〔四〕 多,重也。

  〔五〕 北平,縣名,屬中山國,故城在今易州永樂縣也。

  〔六〕 匈奴王號。山陽公載記(曰)「頓」字作「碓」。前書音義闟音蹋,頓音碓。

  時更始遣舞陰王李軼、廩丘王田立、大司馬朱鮪、白虎公陳僑〔一〕將兵號三十萬,與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陽。光武將北徇燕、趙,以魏郡、河內獨不逢兵,而城邑完,倉廩實,乃拜寇恂為河內太守,異為孟津將軍,〔二〕統二郡軍河上,與恂合埶,以拒朱鮪等。

  〔一〕 東觀記「僑」字作「矯」。

  〔二〕 孟,地名,古今以為津。

  異乃遺李軼書曰:「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一〕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畔楚而歸漢,〔二〕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