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李賢注》·後漢書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一〕六世祖勳,〔二〕好黃老,平帝時為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連率。〔三〕勳對印綬仰天歎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四〕」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謚曰貞定公。〔五〕
〔一〕 圉,縣,故城在今汴州陳留縣東南。
〔二〕 謝承書曰:「勳字君嚴。」
〔三〕 王莽改隴西郡曰厭戎郡,守曰連率。
〔四〕 禮記曰:「曾子有疾,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歟?』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也。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言雖臨死不失正道也。
〔五〕 邕祖攜碑云:「攜字叔業,有周之冑。昔蔡叔沒,成王命其子仲使踐諸侯之位,以國氏姓,君其後也。君曾祖父勳,哀帝時以孝廉為長安邰長。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順帝時以司空高弟遷新蔡長,年七十九卒。長子棱,字伯直,處俗孤黨,不協于時,垂翼華髮,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謚法曰:「清白守節曰貞,純行不差曰定。」
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于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閑居翫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一〕及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二〕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一〕 楊雄作解嘲,班固作荅賓戲,崔駰作達旨。
〔二〕 韙亦是也。
有務世公子誨於華顛胡老曰:〔一〕「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財聚人。〔二〕然則有位斯貴,有財斯富,行義達道,士之司也。故伊摯有負鼎之衒,仲尼設執鞭之言,〔三〕甯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牛之事。〔四〕夫如是,則聖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沈精重淵,抗志高冥,包括無外,綜析無形,其已久矣。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五〕登天庭,序彝倫,埽六合之穢慝,清宇宙之埃塵,連光芒於白日,屬炎氣於景雲。〔六〕時逝歲暮,默而無聞。小子惑焉,是以有云。方今聖上寬明,輔弼賢知,崇英逸偉,不墜於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七〕盍亦回塗要至,俛仰取容,〔八〕輯當世之利,定不拔之功,榮家宗於此時,遺不滅之令蹤?〔九〕夫獨未之思邪,何為守彼而不通此?」〔一0〕
〔一〕 顛,頂也。華頂謂白首也。新序齊宣王對閭丘卬曰:「士亦華髮墮顛而後可用耳。」左傳宋司馬子魚曰:「雖及胡耇,獲即取之。」杜預注曰:「胡耇,元老之稱。」
〔二〕 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也。
〔三〕 摯,伊尹名也。史記曰,伊尹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衒,自媒衒也。論語孔子曰:「行義以達其道。」又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周禮滌狼氏下士八人,執鞭以辟道也。
〔四〕 淮南子曰:「甯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達,於是為商旅,將車以適於齊,暮宿於郭門,飯牛車下,望見桓公,乃擊牛角而〔疾〕商歌。桓公聞之曰:『異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三齊記載其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公悅之,以為大夫。矸音岸。骭音戶諫反。百里奚,虞大夫也。史記趙良曰:「百里奚自鬻於秦,衣褐食牛,期年而後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說文曰:「豢,養也。」
〔五〕 孟子曰:「若仲尼者,拔乎其萃,出乎其類。」
〔六〕 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慶雲」也。
〔七〕 羨音以戰反,本或作「美」。
〔八〕 回,曲也。要音一遙反。言履直道,則不能有所至也。
〔九〕 遺猶留也。
〔一0〕彼謂貧賤,此謂榮祿。
胡老傲然而笑曰:「若公子,所謂睹曖昧之利,而忘昭晢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已。」公子謖爾斂袂而興曰:「胡為其然也?」〔一〕胡老曰:「居,吾將釋汝。〔二〕昔自太極,君臣始基,〔三〕有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