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 李賢注》·後漢書志第七 祭祀上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禪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豺獺知祭祀,而況人乎!故人知之至於念想,猶豺獺之自然也,顧古質略而後文飾耳。自古以來王公所為群祀,至於王莽,漢書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興以來所修用者,以為祭祀志。〔一〕
〔一〕 謝沈書曰「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意」,此〕志即邕之意也。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為壇營於鄗之陽。〔一〕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六宗群神皆從,未以祖配。天地共犢,餘牲尚約。〔二〕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睠顧降命,屬秀黎元,為民父母,秀不敢當。群下百僚,不謀同辭。咸曰王莽篡弒竊位,秀發憤興義兵,破王邑百萬眾於昆陽,誅王郎、銅馬、赤眉、青犢賊,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心,下為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秀猶固辭,至于再,至于三。群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一〕 春秋保乾圖曰:「建天子於鄗之陽,名曰行皇。」
〔二〕 黃圖載元始儀最悉,曰:「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王之義,莫大承天;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就陽位;祠地於北,主陰義。圓丘象天,方澤則地。圓方因體,南北從位。燔燎升氣,瘞埋就類。牲欲繭栗,味尚清玄。器成匏勺,貴誠因質。天地神所統,故類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山川,班於群神。皇天后土,隨王所在而事祐焉。甘泉太陰,河東少陽,咸失厥位,不合禮制。聖王之制,必上當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正月)〔在易〕泰卦,乾坤合體,天地交通,萬物聚出,其律太蔟。天子親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陰陽之別。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則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眾明山阜百川眾流渟汙皋澤,以類相屬,各數秩望相序。』於是定郊祀,祀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河東祀。」 上帝壇圓八觚,徑五丈,高九尺。茅營去壇十步,竹宮徑三百步,土營徑五百步。神靈壇各於其方面三丈,去茅營二十步,廣(坐)〔三〕十五步。合祀神靈以璧琮。用辟神道(以)〔八〕通,廣各三十步。竹宮內道廣三丈,有闕,各九十一步。壇方三丈,拜位壇亦如之。 為周道郊營之外,廣九步。營(六甘泉)北辰于南門之外,日、月、海東門之外,河北門之外,岱宗西門之外。 為周道前望之外,廣九步。列望(遂)〔道〕乃近前望道外,徑六十二步。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五寸。 為周道列望之外,徑九步。卿望亞列望外,徑四十步。壇廣三丈,高二尺。 為周道卿望之外,徑九步。大夫望亞卿望道外,徑二十步。壇廣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 為周道大夫望之外,徑九步。士望亞大夫望道外,徑十五步。壇廣一丈,高一尺。為周道士望之外,徑九步。庶望亞士望道外,徑九步。壇廣五尺,高五寸。 為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