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樂十七

詩樂 琴律 燕樂 教坊 雲韶部 鈞容直 四夷樂

  詩樂

  虞庭言樂,以詩為本。孔門禮樂之教,自興於詩始。記曰:「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詠歌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脈,此古之成材所以為易也。宋朝湖學之興,老師宿儒痛正音之寂寥,嘗擇取二南、小雅數十篇,寓之塤籥,使學者朝夕詠歌。自爾聲詩之學,為儒者稍知所尚。張載嘗慨然思欲講明,作之朝廷,被諸郊廟矣。朱熹述為詩篇,彙於學禮,將使後之學者學焉。

  小雅歌凡六篇:

  朱熹曰:「傳曰:『大學始教,宵雅肄三。』謂習小雅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之三詩也。此皆君臣宴勞之詩,始學者習之,所以取其上下相和厚也。古鄉飲酒及燕禮皆歌此三詩。及笙入,六笙間歌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六笙詩本無辭,其遺聲亦不復傳矣。小雅為諸侯之樂,大雅、頌為天子之樂。」

  二南國風歌凡六篇:

  朱熹曰:「『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鄉飲酒及鄉射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燕禮云:『遂歌鄉樂。』即此六篇也。合樂,謂歌舞與衆聲皆作。周南、召南,古房中之樂歌也。關雎言后妃之志,鵲巢言國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夫人之不失職,采蘋言卿大夫妻能循法度。夫婦之道,生民之本,王化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國君與其臣下及四方之賓燕,用之合樂也。」

  小雅詩譜: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皆用黃鐘清宮。俗呼為正宮調。二南國風詩譜: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皆用無射清商。[俗呼為越調。]

  朱熹曰:「大戴禮言:雅二十六篇,其八可歌,其八廢不可歌,本文頗有闕誤,漢末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又加文王詩,皆古聲辭。其後,新辭作而舊曲遂廢。唐開元鄉飲酒禮,乃有此十二篇之目,而其聲亦莫得聞。此譜,相傳即開元遺聲也。古聲亡滅已久,不知當時工師何所考而為此。竊疑古樂有唱、有歎。唱者,發歌句也;和者,繼其聲也。詩詞之外,應更有疊字、散聲,以歎發其趣。故漢、晉間舊曲既失其傳,則其詞雖存,而世莫能補。如此譜直以一聲協一字,則古詩篇篇可歌。又其以清聲為調,似亦非古法,然古聲既不可考,姑存此以見聲歌之彷彿,俟知樂者考焉。」

  琴律

  賾天地之和者莫如樂,暢樂之趣者莫如琴。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衆器之中,琴德最優。白虎通曰:「琴者,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宜衆樂皆為琴之臣妾。然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聲:革為燥濕所薄,絲有絃柱緩急不齊,故二者其聲難定。鼓無當於五聲,此不復論。惟絲聲備五聲,而其變無窮。五絃作於虞舜,七絃作於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厥後增損不一。至宋始製二絃之琴,以象天地,謂之兩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