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卷三十四 时序部十九

○热

  《释名》曰:热,爇也,如火之烧爇也。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说文》曰:溽,湿暑也。

  《易》曰:暑往则寒来。

  《书》曰:哲时燠若。

  又曰:豫恒燠若。(君行逸豫,常暖顺之。)

  《诗》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礼》曰:季夏之月,土润溽暑。(郑玄注曰:润溽涂湿。)

  又曰: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

  又曰:仲秋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

  《汉书》曰:罽宾国,武帝时剽杀汉使,成帝时复遣使奉献谢罪。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不令使(上声。)使(去声。)向罽宾国,曰:"此国道经大小头痛之山,赤土热身之坂,令人头痛呕吐。"

  《唐书》曰:代宗时有迎凉草、凤首木,迎凉草干如竹,叶细於杉,干枯而未尝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户间,则凉风自至。

  《易稽览图》曰:夏至之后三十日极温。

  京房《易飞候》曰:有云大如车盖十余,此阳火之气,必暑,有暍者。(暍音谒。)

  《礼斗威仪》曰:君喜怒无常时则常热。

  《五经通义》曰: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之上,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外宿远人故寒,东井内宿近人故温也。

  《白虎通》曰: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

  又曰:至人神矣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