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汉书》传·董仲舒传
董仲舒,广川人。
年轻时研读《春秋》,是景帝朝的博士。
他在帷幕内讲学诵读,由弟子传授给弟子,连续不断,以致诸多的“弟子”从来没有与这位师傅谋面。
他好多年不走进自家的园圃,而苦心孤诣地探究学问。
仪容举止,进退有节;违礼之事,从不染指,所以学人们都尊崇他,并引作楷模。
武帝即位不久,前后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一百多人,只有仲舒对答过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
制书说“:朕承继先帝的极尊之位和完美之德,希望能传之数代,乃至千秋万载,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夙兴夜寐,食不甘味,思虑着将很多的事情理出一个头绪,生怕出现缺漏过失。
于是广招四方豪杰之才,要求郡国、诸侯公正地选拔贤良、修洁、博习的人士,想听到这些人士的治国方略、最佳建议。
现在,你成了贤良中的第一个对策者,朕非常的高兴。
你必须认真构思,朕要亲自聆听、仔细提问的。
“听说五帝三王的治道,是改制作乐使天下融洽和谐,后世的当国者起而效法。
有虞氏的乐赶不上《韶》,周朝的乐则以《勺》为顶点。
圣王虽然早就去世了,但钟鼓管弦之声并没有衰竭,而大道微缺,乃至出现了桀纣的倒行逆施,从此开始,王道大坏。
在这五百年的时间里,执掌政权的国君,主管庶事的朝臣,都想效法先王,有所作为者比比皆是,却还是不能返还于正道之上,很快归于失败,原因何在?难道只是他们在执行中出现了差错而失掉了头绪?命运本来就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一定要推进到大衰大败之后,才可停止?啊!事必躬亲,晚睡早起,努力师从五帝三王,还将会是无补于世吗?三代接受天命,其符瑞还在吗?灾异的出现,根由何在?人的岁数,或长或短,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但此中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能讲解清楚。
追求令行而禁止,刑轻而奸息,百姓愉悦,政事宣昭,瑞兆兴而膏露降,百谷丰登,德被四海,延及草木,三光齐全,寒暑缓平,受天庇佑,得鬼神保护,德泽洋溢,漫流四方,施予民众。
“你明晓先圣们的功业,熟悉风习的变化,了解终始的顺序,授业讲学的时日已经很长很长了,应该清楚地向朕禀报。
条分缕析,有主有从,论之有理,引之有据。
朝臣之中的不正不直、不忠不勤、不敏不捷者,你也应当大胆报告,勿须担惊害怕,朕会给以严格保密的。
你要尽心尽意,不得隐瞒。
你的对策,我准备亲自览阅。”董仲舒对策道:“陛下发出德音,颁布诏令,想谋求天命和情性,这都是愚臣我不能提供的。
请允许臣引用《春秋》的观点,来考察前代的所作所为,来品评天人相与之事,很是感到可畏。
国家即将走向失败道路之时,上天便会降下灾害以示谴责警告,如果还不反省,上天又会抛出怪异以示提醒劝诫,若依然故我,伤损就会接踵而至。
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见到上天的仁爱和制止动乱的情感。
只要不是地道的亡国之君,上天是会想方设法给以扶持保护的,但主要的还是国君的强勉努力。
强勉于学问,那么闻见广博而智慧丰富;强勉于正道,那么德义日增而大有作为。
这全是立竿见影、速有成效的最佳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