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汉书》志·郊祀志上
2025锦囊
广告x

白话版《汉书》志·郊祀志上

《洪范》八种政府官员中,第三种叫祭祀官。祭祀,是用来表明孝心事奉祖先通达神明的。祭祀遍及周边的少数民族,他们也没有不进行祭祀的;下至禽兽,豺和獭也进行祭祀。因此圣明的君王为祭祀制定了典法礼仪。入的精神专一,恭敬严肃明智的,神灵或许会降临到他身上,在男的身上叫觋,在女的身上叫巫,使神灵到达神位,供给他祭品。使前代圣贤的后代,能了解山川,崇敬礼仪,懂得神灵的事情的,作为男巫;能了解四季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举行祭祀场所的情况,神灵的来源的,作为宗人。所以有上神和下民之官,各自管理自己的事情,不相混乱。民间和神灵有不同的本业,敬重而不冒犯,所以神降给他好运气,百姓按照自然的顺序,灾祸不会降临,所需求的不会缺乏。

等到少吴帝衰弱后,黎氏九人叛乱,人和神相紊乱,不能依据事理。家中是巫祝的,祭祀没有节制,玷污神明而神认为不干净。好运气就不会降临,灾祸常至,不能完成他一生。颛顼承受了这种局面,就命令南正重掌握天文来托付神灵,命令火正黎掌管地理来托付万民,使天下恢复以前的常态,不要侵犯玷污神灵。

自从共工氏称霸九州后,他的儿子叫句龙的,能够平定水土,死后被当作土地神祭祀。有叫烈山氏称王天下,他的儿子叫柱的,能够生产百谷,死后被当作谷神来祭祀。因此在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神,起源是很早的了。

《虞书》上说,舜观察璇玑玉衡,来整齐曰、月、五星七政。于是类祭上帝,里祭六宗,望祭山川I,遍祭群神。收集公、侯、伯、子、男的瑞玉,选择吉月吉日,会见四方诸侯牧守,把瑞玉颁发给他们。每年二月,要到东方巡察,到达岱宗。岱宗,就是泰山。焚烧柴薪,按等级望祭山。于是会见束后。束后,就是诸侯。调和四时月份和纠正日期,统一声律和度量衡,修饬五礼五乐,把三帛二生一死作为蛰见礼。五月,巡察到了南岳。南岳,就是衡山。八月,巡察到西岳。西岳,就是华山。十一月,巡察到北岳。北岳,就是恒山。都同岱宗的礼仪相同。中岳,就是嵩山。每五年巡察一次。

大禹沿用了这种巡察制度。在他十三代后,到了帝孔甲,德操不正,喜好神祀,神被玷污,有两条龙离去。这之后十三代,汤讨伐夏桀,打算迁移夏朝的土地神址,不行,就作了《夏社》。于是就降贬了烈山的儿子柱,以周国的弃代替祭祀谷神。八代后,帝太戊有桑、谷二树生长在庭院中,一个晚上长到拱把粗,太戊感到害怕。伊陟就说:“妖怪不能战胜德行。”太戊就修行德操,桑、谷树就死了。伊陟将此事告知巫咸。十三代后,帝武丁得到傅说为宰相,殷朝重新兴盛,武丁就被称为高宗。有一只野鸡登上鼎耳呜叫,武丁害怕起来。祖己说:“要修德。”武丁听从了他的话,帝位一直很安宁。五代后,帝乙怠慢神灵,遭雷震而死。三代后,帝纣淫乱,武王对他进行讨伐。从这看来,开始时未尝不肃敬神祇,后来就渐渐怠慢松懈了。

周公辅佐成王,王道相当和谐,制定礼创作乐,天子祭天的地方叫做明堂、辟雍,诸侯祭祀的地方称作泮宫。郊祭后稷以配祭上天,在明堂宗祭文王以配祭上帝。四海之内各按自己的职位来辅助祭祀。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招来众神进行安抚,全按秩序而不按照礼文。视五岳如同对待三公礼,视四渎如同对待诸侯礼。诸侯衹祭祀他们境内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门、产、井、灶、中霤五处,平民衹祭祀祖先就行了。各自有典文礼仪,放纵祭祀就要加以禁止。

十三代后,世道更加衰落,礼乐被废除。幽王失去王道,被犬戎打败,平王向东迁徙到雒邑。秦襄公攻打犬戎救助周王,被列为诸侯,居住在西部,自以为代表少吴神,建造西峙,祭祀白帝,所用的祭物是馏、驹、黄牛、羝羊各一头。

逭之后十四年,秦文公向东在沂、渭之间打猎,占卜居住的情况而得到吉兆。文公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下垂到地面,它的口停在鄘地的山坡上。文公询问史敦,史敦说:“这是上帝的象征,您要祭祀它。”于是建造鄘峙,用三牲在郊外祭祀白帝。

建立鄘峙以前,在雍城旁原有吴阳武峙,雍城柬有好峙,都已废弃,无人祭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