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汉书》志·沟洫志
《夏书》上记载:禹治理洪水经历了十三年,路过家门也不进入。行陆路时乘车,走水路时乘船,经过泥路就乘毳,走山路就乘登山的轿,以划分九州的边界,他随着山脉的走势疏通了河流,根据土地情况确定赋税等级;他修通了九州的道路,筑起了九州的湖泽堤岸,度量了九州的大山。然而黄河泛滥成灾,给中原造成很大危害。他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因此从积石山开始引导黄河水流,经过龙门,南流到华阴县,东下经底柱山以及盟津、雒水的弯曲处,到达大任山。于是大禹认为黄河发源地高,水流湍急,难以在平地上流行,几次疏导失败,于是就把黄河分流成两条河以减小水势,向北引水过高地,经过洚水,到达大陆,分布而成九条河,在迎河汇同,流入勃海。九州的河流已被疏通,九州的湖泽已被筑堤,华夏各国得到治理而安定,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
从这以后,荣阳以下引黄河水流向东南,成为鸿沟,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连结起来,分别与济水、汝水、淮水、泅水交汇。在楚地,西面在漠水和云梦之间修渠连通,束面就在长江、淮水之间挖沟连通。在吴地,就把三江、五湖开渠连通。在齐地,就连通淄水和济水。在蜀地,就有蜀国太守李冰凿通离单,避开沫水的危害,在成都开凿了二条江河。这些河渠都能行船,多余的水就用来灌溉,百姓享受到了它的好处。至于渠水所经过地区,人们往往引水灌田,沟渠相当多,但数不清。
魏文侯的时候,西门豹为邺县县令,名声很好。到文侯曾孙襄王的时候,同各位大臣一起饮酒,襄王为各大臣祝酒说:“希望我的各位大臣都像西门豹做臣子一样!”史起进谏道:“魏氏实行一个男子一百亩田,邺县单独有两百亩,这裹的田不好。漳水在它的旁边,西门豹不知道利用,这是不聪明。知道了不去干,是不仁。仁和智西门豹都没有全达到,怎么足以效法呢!”于是任命史起为邺县县令,便引漳水灌溉邺县,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百姓歌颂他道:“邺县有贤能的县令,是史公,打开漳水,灌溉邺县周围地区,使自古以来的盐咸地上,长出了稻粱。”
这以后,韩听说秦国喜欢兴建之事,就打算使秦国疲惫不堪,使它不能向东方出兵。于是韩国派遣水工郑国秘密地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依着北
山,向东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想用来灌溉农田。事情在进行过程中被发觉了,秦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