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汉书》志·礼乐志
《六经》的道路都是达到同一目标,而《礼》和《乐》的功用尤为迫切。进行自我修养的人稍微忘记一下礼,就会染上凶恶轻慢的毛病;治理国家的人,一天失去礼,那么荒废紊乱就会到来。人包含有天地阴阳的气,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天承受它的特点却不能有所节制,圣人能够加以节制地利用而且不会断绝,所以就依照天地的规律制作了礼乐,用来通达神灵,建立人的伦理,端正人的性情,调节各种事情。
人的本性有男女的情爱,有妒嫉他人的差别,因此制定了嫁娶的礼仪;人的本性有长辈和晚辈交往的次序,所以制定了乡饮酒礼;人的本性有哀悼死者思念远祖的感情,因此制定了祭祀死者的礼仪;有尊重尊长敬重皇上的心意,因此制定了朝见皇上的礼仪。悲痛有丧礼的仪节,高兴有歌唱和舞蹈的仪容,正直的人足以堪称诚心诚意,邪恶的人足以用来防止过失。因此嫁娶的礼仪被废除了,那么夫妻间的礼节就粗劣了,而男女间放荡淫乱的罪过就多了;乡饮酒礼被废除了,那么长辈和晚辈的次序就混乱了,而且争斗的官司也多了;丧祭的礼仪被废除了,那么骨肉问的恩情也就薄了,而且背弃死者忘掉祖先的人越来越多;朝见皇帝的礼仪被废除了,那么君和臣的位置就会出现错误,侵犯欺凌的现象就会逐渐发生。所以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气转换习俗,没有比乐更好的。”礼能节制百姓的思想,乐能调和百姓的声音,用政令来实行它,用刑法来防患它。礼、乐、政令、刑法四样都通行无阻,那么王道就具备了。
乐用来治理内部就需要和谐,礼用来修饰外部就需要相异;和谐就能和睦相亲,相异就能产生畏惧和敬意;和睦相亲就不会有怨恨,畏惧和敬佩就不会相争。无为而天下治理得很好,礼和乐的功效。这两者一同使用,合为一体。畏惧和敬重的心意难以表现出来,就用奉献酒食和辞让以及上下的跪拜来表现;和睦相亲的喜悦难以形容,就用诗词歌唱咏叹言语以及钟石管弦来抒发。这都是赞美人的敬意而不涉及他的财物,赞美人愉快的心情而不涉及声音。所以孔子说:“礼啊礼,难道可以用玉帛来表示吗?乐呀乐,岂有用钟鼓来表示?”这就是礼和乐的根本。所以说:“懂得礼乐本性的人就能创新,了解礼乐制度的人就能传承;创新的人称为圣,传承的人称为明。明圣就是针对创新和传承来说的。”
帝王一定要根据前代帝王的礼,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进行增删,按照百姓的思想,逐渐制作,至天下太平时就完备了。周朝借鉴夏、殷二代,礼制尤为齐全,每件事都设立制度,有偏邪就加以防止,所以称作礼节仪式有三百,礼仪细节有三千。于是教化遍及,民用和睦,不生灾害,没有祸乱,监狱空虚,这样的情况有四十多年。孔子赞美它说:“太漂亮了!我要跟随周朝。”等到周朝衰落的时候,诸侯超越法律限度,憎恶礼制损害自己利益,就删去其中的篇章及书籍。又逢秦朝毁灭学说,因此礼乐散乱流失。
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没有一天空闲,但仍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高祖高兴地赞叹道:“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任命叔孙通为常,于是礼仪法度才制定,但还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到文帝时,贾谊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坏习俗,不讲礼义,不顾廉耻,现在更有甚者去杀害父亲兄长,盗窃的人偷走宗庙的器物,而大臣衹以文案簿书不报告政令的实行为理由,以至于风俗流行,心安而不觉得奇怪,以为本来就该这样。改变风气转换习俗,使天下人都回心转意走向正道,大概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办得到的。设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差别,使国家制度有次序,使六亲和睦,这不是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