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
广告x

《全唐文》·第07部 卷六百七十七

◎ 白居易(二十二)

    ◇ 李陵论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春秋》所以美狼?覃者,为能获其死所。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於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於前,坠家声於后,不可以言智;罪逭於躬,祸移於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於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於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於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於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生或轻於鸿毛。」若死重於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於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 画元始天尊赞(并序)

  元者诸天之先,始者万灵之母,混而成一,强以为名,至哉无上尊,得以是为号。正月二十有三日,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在九仙之月遏八音之日也。皇帝教宏元训,业奉真宗,承文祖之贻谋,申孝孙之诚敬,以谓元始天尊者,真仪不远,随相而生,神用无方,应念而至,故命设绘素,展仪刑,五彩彰施,七宝严饰,所以表当宁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