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索隱系家者,記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孫常有國。故孟子曰「陳仲子,齊之系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為家也」。
吳太伯,〔一〕太伯弟仲雍,〔二〕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三〕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四〕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一〕集解韋昭曰:「後武王追封為吳伯,故曰吳太伯。」索隱國語曰「黃池之會,晉定公使謂吳王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是吳本伯爵也。范甯解論語曰「太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稱仲雍、季歷,皆以字配名,則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闕耳。正義吳,國號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孫壽夢居之,號句吳。壽夢卒,諸樊南徙吳。至二十一代孫光,使子胥築闔閭城都之,今蘇州也。
〔二〕索隱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若表德之字,意義與名相符,則系本曰「吳孰哉居蕃離」,宋忠曰「孰哉,仲雍字。蕃離,今吳之餘暨也」。解者云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
〔三〕集解應劭曰:「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正義江熙云:「太伯少弟季歷生文王昌,有聖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傳國於季歷。以太王病,託採藥於吳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又釋云:太王病,託採藥,生不事之以禮,一讓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歷主喪,不葬之以禮,二讓也;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歷主祭祀,不祭之以禮,三讓也。」
〔四〕集解宋忠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索隱荊者,楚之舊號,以州而言之曰荊。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此言自號句吳,吳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吳號。地在楚越之界,故稱荊蠻。顏師古注漢書,以吳言「句」者,夷語之發聲,猶言「於越」耳。此言「號句吳」,當如顏解。而注引宋忠以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離,孰姑徙句吳」,宋氏見史記有「太伯自號句吳」之文,遂彌縫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義。蕃離既有其地,句吳何總不知真實?吳人不聞別有城邑曾名句吳,則系本之文或難依信。吳地記曰:「泰伯居梅里,在闔閭城北五十里許。」
太伯卒,〔一〕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二〕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三〕是為虞仲,〔四〕列為諸侯。
〔一〕集解皇覽曰:「太伯冢在吳縣北梅里聚,去城十里。」
〔二〕索隱吳地記曰:「仲雍冢在吳郡常孰縣西海虞山上,與言偃冢並列。」
〔三〕集解徐廣曰:「在河東大陽縣。」
〔四〕索隱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虛。左傳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則虞仲是太王之子必也。又論語稱「虞仲、夷逸隱居放言」,是仲雍稱虞仲。今周章之弟亦稱虞仲者,蓋周章之弟字仲,始封於虞,故曰虞仲。則仲雍本字仲,而為虞之始祖,故後代亦稱虞仲,所以祖與孫同號也。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一〕柯相卒,子彊鳩夷立。彊鳩夷卒,子餘橋疑吾立。〔二〕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三〕周繇卒,子屈羽立。〔四〕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五〕轉卒,子頗高立。〔六〕頗高卒,子句卑立。〔七〕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八〕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九〕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一〕正義柯音歌。相音相匠反。
〔二〕正義橋音蹻驕反。
〔三〕正義繇音遙,又音由。
〔四〕正義屈,居勿反。
〔五〕索隱譙周古史考云「柯轉」。
〔六〕索隱古史考作「頗夢」。
〔七〕索隱古史考云「畢軫」。
〔八〕索隱春秋經僖公五年「冬,晉人執虞公」。左氏二年傳曰「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伐虢,宮之奇諫,不聽。虞公許之,且請先伐之,遂伐虢,滅下陽」。五年傳曰「晉侯復假道伐虢,宮之奇諫,不聽。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冬十有二月,滅虢。師還,遂襲虞滅之」也。
〔九〕正義夢,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