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卷九十一·宗庙考一

○天子宗庙

  唐、虞立五庙(郑玄按:《礼纬·元命包》云:“天子五庙,二昭二穆,与始祖而五。”)。

  夏氏因之(夏,太祖无功而不立,自禹与二昭、二穆也)。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世室者,宗庙也。鲁庙有世室,注见《明堂门》)。

  《尔雅》:“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疏曰:“凡大室有东西厢、夹室及前堂有序墙者曰庙,但有大室者曰寝。”《月令·仲春》云:“寝、庙毕备。”《郑注》云:“前曰庙,後曰寝。以庙是接神之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後。”)。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陈(《诗》曰:“中唐有甓。”疏曰:“庙中之路名唐,堂下至门径名陈。”),?谓之门(《诗》曰:“祝祭于礻方。”)。

  殷制,《商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王制》云:“天子七庙。”郑元复云:“殷制六庙,自契至汤二昭、二穆。”)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重屋者,王宫正堂大寝。匠人营国之制,夏举宗庙,殷举王宫,周举明堂,互相备举。王宫则宗庙与明堂亦同此制。注见《明堂门》)。

  周制,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雉门,中门也,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详见《社门》)。

  匠人营国,左祖右社(疏曰:“左右前後者,据王宫所居处中而言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参个(注并见《明堂门》)。

  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祧,迁主所藏之庙。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

  疏曰:“《祭法》注,‘祧之言超,超然上去意’,以其远庙为祧,故云上去意也。周以文、武为二祧,文王第称穆,武王第称昭,当文、武後,穆之木主入文王祧,昭之木主入武王祧,故云‘迁主所藏之庙’曰祧也。云‘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者,周以后稷庙为始祖,特立庙不毁,即从不?已後为数,不?父为昭,鞠子为穆。从此以後,皆父为昭,子为穆,至文王十四世,文王第称穆也。诸侯无二祧,谓始封太祖庙为祧。故《聘礼》云‘不腆先君之祧’,是太祖为祧也。”《春官》)。

  朱子曰:“昭,如字。”或问:“昭穆之‘昭’,世读为‘韶’,今从本字,何也?”曰:“昭之为言明也,以其南面而乡明也。其读为‘韶’先儒以为晋避讳而改之。然《礼书》亦有作‘亻召’字者,则假借而通用耳”曰:“其为向明,何也?”曰:“凡庙主在本庙之室中,皆东向,及其?於太庙之室中,则唯太祖东向自如,而为最尊之位,群昭之入乎此者,皆列於北牖下而南向,群穆之入乎此者,皆列於南牖下而北向。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右为穆;?祭之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疏曰:“周所以七者,以文王、武王受命,其庙不毁,以为二祧,并始祖后稷及高祖以下亲庙四,故为七也。若王肃则以为天子七庙者,谓高祖之父及高祖之祖庙为二祧,并始祖及亲庙四为七,故《圣证论》肃难郑云:

  ‘周之文、武,受命之王,不迁之庙,权礼所施,非常庙之数。殷之三宗,宗其德而存其庙,亦不以为数。凡七庙者,皆不称周室。《礼器》云,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孙卿云,有天下者,事七世。又云,自上以下,降杀以两,今使天子、诸侯立庙,并亲庙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