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广告x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 江西

  四川

  禹貢梁、荊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治成都路。]又置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雲南行中書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昇。七月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九月置成都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四川都指揮使司。領招討司一,宣慰司二,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二及諸衞所。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直隸州六,宣撫司一,安撫司一,屬州十五,縣百十一,長官司十六。[為里千一百五十有奇。]北至廣元,[與陝西界。]東至巫山,[與湖廣界。]南至烏撒、東川,[與貴州、雲南界。]西至威茂,[與西番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師一萬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弘治四年,戶二十五萬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萬八千四百六十。萬曆六年,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為府。領州六,縣二十五:。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華陽[倚。北有武檐山。又有外江,自灌縣分流經城北,繞城而南,一名清遠江。又有內江,亦自灌縣分流經城南,繞城而東,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內、外江也。東有寧州衞,洪武十一年四月置。東南有馬軍寨巡檢司。]雙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華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牧馬川,即府城內、外江下流也。]郫[府西。有內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內江之上流也。]溫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皁江,亦曰內江。]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氵臾〉口。]新都[府北。東有雒水,自什邡縣流經此,下流至瀘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別流,自灌縣東北出,流經此,至漢州入雒水。東北有綿水,自漢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彭[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為縣。北有九隴山,有葛璝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東有濛陽縣,元屬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溝巡檢司。]崇寧[府西北。元屬彭州。洪武四年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沱江。]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為縣。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壘山,下有玉壘關,一名七盤關。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王朋〉江,古離堆也。岷江經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繞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蠶崖關巡檢司。西南有獠澤關。]金堂[府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三學山。南有雲頂山。有金堂峽,雒水經此,曰金堂河。東南又有懷口巡檢司。]仁壽[府南,少東。東有麗甘山,下有鹽井。東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資江。又南有陵井,產鹽,亦曰仙井。]井研[府南,少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鐵山,舊產鐵。南有鹽井。]資[府東。明玉珍置資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珠江,即雒江也,東流為資江。東有銀山鎮巡檢司。]內江[府東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異名。南有椑木鎮巡檢司。]安[府北,少東。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為縣,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羅江縣界。北有曲山關。東有小東壩關。又東南有睢水關,關西有綿堰堡,綿水發源處也。]

  簡州,洪武六年降為縣。正德八年又升為州。[舊治在絳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東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棟山。東有雁水,即雒水也,絳水自北來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內有牛皮井,產鹽。西有龍泉鎮巡檢司。西南有陽安關。]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資陽[州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簡縣。成化元年七月復置,仍屬府。正德中,改屬州。西有資溪,流入雁水。東有資陽鎮巡檢司,後移治濛溪河。]

  崇慶州[元治晉原縣。]洪武中省縣入州。[西有鶴鳴山。西北有鄩江,東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東北有白馬江,皆岷江南出之別名也。西北有永康縣。東南有江源縣,明玉珍復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十里。領縣一。新津[州東。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皁江。東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經此合大江。]

  漢州[明玉珍復置雒縣,為州治。]洪武四年省縣入州。[東有雒水,有綿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東北有石亭水,流合綿水。東南有三水關巡檢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領縣三: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竹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鏡關,雒水經其南。又西有大逢山。]綿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巖山,綿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關。]德陽[州東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漢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鹿頭山,上有鹿頭關。東有綿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馬關巡檢司。]

  綿州[元屬潼川府。]洪武三年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東有富樂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衞,泫經此,亦曰綿江,下流至合州,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龍安水,東南流合涪水。又東有潺水,亦合於涪水。東有魏城巡檢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領縣二。羅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綿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羅江,涪水與安昌水會流處也。又西有黑水,自安縣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馬關巡檢司,關與德陽縣鹿頭關相對。]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太華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讓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縣,屬陝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縣入州。十六年復置縣,後復省。[南有岷山,即隴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衞流入,經山下,又東經州城西,東南流,迴環於四川、湖廣、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隸之地,入於海,幾七千餘里。南有雞宗關、東有積水關、北有魏磨關三巡檢司。又南有七星關,又有雁門關。東有桃坪關。北有實大關。西北有黃崖關,有汶山長官司,又南有靜川長官司,東南有隴木頭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