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新版地垫
广告x

《明史》·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兵二  

  衞所 班軍

  太祖下集慶路為吳王,罷諸翼統軍元帥,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革諸將襲元舊制樞密、平章、元帥、總管、萬戶諸官號,而覈其所部兵五千人為指揮,千人為千戶,百人為百戶,五十人為總旗,十人為小旗。天下既定,度要害地,係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衞。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衞,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大小聯比以成軍。其取兵,有從征,有歸附,有謫發。從征者,諸將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歸附,則勝國及僭偽諸降卒。謫發,以罪遷隸為兵者。其軍皆世籍。此其大略也。

  洪武三年陞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衞為都衞,復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衞。四年造用寶金符及調發走馬符牌。用寶符為小金牌二,中書省、大都督府各藏其一。有詔發兵,省府以牌入,內府出寶用之。走馬符牌,鐵為之,共四十,金字、銀字者各半,藏之內府。有急務調發,使者佩以行。尋改為金符。凡軍機文書,自都督府、中書省長官外,不許擅奏。有詔調軍,省、府同覆奏,然後納符請寶。五年置親王護衞指揮使司,每府三護衞,衞設左、右、中、前、後五所;所,千戶二,百戶十。圍子手所二;所,千戶一。七年申定兵衞之政,征調則統於諸將,事平則散歸各衞。

  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衞為留守衞指揮使司,在外都衞為都指揮使司,凡十三:北平、陝西、山西、浙江、江西、山東、四川、福建、湖廣、廣東、廣西、遼東、河南。又行都指揮使司二:甘州、大同。俱隸大都督府。九年選公、侯、都督、各衞指揮嫡長次子為散騎、參侍舍人,隸都督府,充宿衞,或署各衞所事。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反誅,革中書省,因改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衞所。明年復置中都留守司及貴州、雲南都指揮使司。十五年三月頒軍法定律。十六年詔各都司上衞所城池水陸地里圖。二十年置大寧都指揮使司。是年,命兵部置軍籍勘合,載從軍履歷、調補衞所年月、在營丁口之數,給內外衞所軍士,而藏其副於內府。三十年定武官役軍之制:指揮、同知、僉事四,千戶三,百戶、鎮撫二,皆取正軍,三日一番上,下直歸伍操練。衞所直廳六,守門二,守監四,守庫一,皆任老軍,月一更。

  建文帝嗣位,置河北都司、湖廣行都司。文皇入立,皆罷之,而陞燕山三護衞為親軍,並建文時所立孝陵衞,皆不隸五府。後諸陵設衞皆如之。移山西行都司所屬諸衞軍於北平,設衞屯種。永樂元年罷北平都司,設留守行後軍都督府,遷大寧都司於保定。明年更定衞所屯守軍士。臨邊險要者,守多於屯。在內平僻,或地雖險要而運輸難至者,皆屯多於守。七年置調軍勘合,以勇、敢、鋒、銳、神、奇、精、壯、強、毅、克、勝、英、雄、威、猛十六字,編百號。制敕調軍及遣將,比號同,方准行。十八年,北京建,在南諸衞多北調。宣德五年從平江伯陳瑄言,以衞官職漕運,東南之卒由是困。八年減衞軍餘丁,正軍外每軍留一,餘悉遣歸。已,復以幼軍備操者不足,三丁至七八丁者選一,餘聽治生,給軍裝。正軍有故,即令補伍,毋再勾攝。

  當是時,都指揮使與布、按並稱三司,為封疆大吏。而專閫重臣,文武亦無定職,世猶以武為重,軍政修飭。正德以來,軍職冒濫,為世所輕。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疊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帥如走卒。總兵官領敕於兵部,皆跽,間為長揖,即謂非體。至於末季,衞所軍士,雖一諸生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占、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

  崇禎三年,范景文以兵部侍郎守通州,上言:「祖制,邊腹內外,衞所棊置,以軍隸衞,以屯養軍。後失其制,軍外募民為兵,屯外賦民出餉,使如鱗尺籍,不能為衝鋒之事,幷不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