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五十六
华亭徐孚远闇公 宋征璧尚木 陈子龙卧子 唐允诸尹季选辑
陶方灿星若参阅
姚文敏公集(疏)
姚夔
疏
陵庙事第一疏
陵庙事第二疏
陵庙事第三疏
夷情疏
捷音事疏
进贡疏
陵庙事第一疏【慈懿合葬祔庙】
我朝列圣自 宪庙以前俱系 中宫所生故以前无 二太后未有故事是举也部臣持之于外阁臣彭公开晓于内事竟如礼 宪庙亦深奖阁部之忠后 世庙简前朝遗事又复嘉叹
仰惟 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 英宗皇帝、正位中宫、及 皇上嗣居宸极、尊为 慈懿皇太后、葢 先帝全夫妇大伦、 皇上全母子深恩、天下后世、无容议矣、今位号彰着于海宇巳数十年、则寿终之后、所宜奉 梓官祔于 裕陵、奉 神主祔于 太庙、此古今不易之理、亦 先帝与 皇上全大伦深恩之初心也、今闻 圣命欲别卜葬地、臣实切疑惧、窃谓 皇上所以若是者、必以 今皇太后千秋万年之后、当与 先帝同尊于 陵庙、似嫌二后并配、非本朝之制、然有 二太后。方自今始。则 陵庙之制。亦当自今日考诸古。恊诸义以行之。臣考之前代。一帝二后。并祔陵庙者。未易悉数。只如汉文帝尊其生母薄太后、然于其嫡母吕太后、虽得罪于宗社、尚且仍与父高帝并葬长陵、无所改易、此文帝所以号为孝文、高出汉诸帝上也、又如宋仁宗、追尊其所生母李宸妃为太后、然于其嫡母章献刘太后、虽本无子、尚且仍与父真宗同祭太庙、无所嫌忌、此仁宗所以称为贤君、高出宋诸帝之上也、 皇上于 慈懿皇太后、替日致其养、今日尽其哀、虽文帝仁宗无以加矣、若 陵庙之祔、稍有未合于礼、则致贻后议、有揜前美、况千秋万年之后、 今皇太后与 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庙、不相妨碍、且愈足以见 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无间、永久之后、并美无穷、载诸史册、增我皇明之辉、增我 皇上孝德之名、此臣所深愿也、但臣识见愚昧、未敢以为至当、伏望 皇上体 先帝之心、稽前任之制、重念纲常之大、以臣所言、下于礼部、公同会议、求其至当、务合天理、允惬人心、具题奉旨钦遵、会议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 先帝、二十余年、诚孝一心、夷险一德、孚于中外、实无间言、是以 先帝眷礼始终、有加无替、 皇上嗣统、既致隆于所尊、而有 慈懿之微称、复推崇于所亲、而上 皇太后之尊号、两宫之名号既同、 二母之体位相等、 陛下孝养、无间彼此、天下之人、晓然皆知 皇上克体 先帝初心、以为至仁大孝、莫过于此、今欲为 大行慈懿皇太后别择葬地、人情惊骇、臣昨者巳尝备达愚诚、未蒙 允荅、今该前因、臣等窃以为 山陵宗庙、 圣孝所先、纲常典礼、国家攸重、今 慈懿皇太后。以 先帝之后。实 皇上所尊事者。 皇太后以 皇上之母。实 先帝所眷厚者、情无间然。事同一体。人心天理。实难差别。臣等谨钦遵议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即今葬祭与 皇太后千秋万岁后。俱于 英宗睿皇帝 裕陵合葬。 慈懿皇太后居左。 皇太后居右。一体祔 庙。允合天下万世至公之论。学士彭时等所言、委的出自诚恳、忠爱朝廷、伏乞慨然允纳、则既足以副 皇上大孝之诚亦足以昭 皇太后仁厚雍和之德、而于 先皇帝在天之灵、慰悦歆享、降福无穷矣、
陵庙事第二疏【慈懿合葬祔庙】
该本部会同议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理宜合葬祔庙缘由、会本具题、奉 圣旨、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 圣母在上、事有窒碍、朕屡行请命、不蒙俞允、又令内臣往返数次恳请、坚意不许、朕平日孝奉两宫如一。若因此违忤、致有他虞、岂得为孝、今当于 裕陵左右、另择吉地、安葬崇奉如礼、庶几两全、卿等其体朕意、钦此钦遵、臣等有以仰窥 圣志、既竭忠诚以致送终之孝、又加委曲以承 母、后之命、尧舜孝弟之君、不是过也、臣等今复会同各官议得、天下者、 祖宗之天下、 皇上有 祖宗之天下、谨守 祖宗之成法而巳矣、我国家 祖宗成法、尽善尽美、父子夫妇、各有伦序、是以百年以来海宇奠安、华夷一统、国无异政、家无殊俗、良由此耳、今者合葬祔庙之礼、 祖宗之成法也、而 皇上重以 母后之命、而或置疑其间、尚有未尽、臣等以为 祖宗成法。天下臣民不敢违也。而 先皇帝与 母后系属 祖宗之后。尤不敢违。 先皇帝与 母后不敢违也。而 皇上为 先皇帝与 母后之子。为 祖宗列圣继世承祧之子孙。尤不敢违。今日之礼。稍不合宜。非 先皇帝之心。进规母后是正本之言是 母后之德未尽。 皇上之孝未至。宁独安乎。 母后者。 先皇帝之所在。 先皇帝者。 祖宗之所在。 母后与 皇上之所以尽心于 先皇帝者。即所以尽心于 祖宗也。 皇上之所以尽心于 祖宗者。是即所以致孝于 先皇帝也。即所以致孝于 母后也。使 母后于 祖宗有贤名 皇上之孝孰大焉使 母后于 祖宗有他议 皇上之孝未至孰甚焉如以为 母后深居禁闱。偶未及此。则曰起敬起孝。曰父有争子。曰号泣随之。在 皇上处之而已。如以为 母后有言。坚持不从。则曰尊无二上。曰处亲以六义。在 皇上处之而巳。大抵 母后之命。固所当重。而 祖宗之命尤当重。 母后之命固未可违。而 祖宗成法。尤不可违。在 皇上念之处之而已。
陵庙事第三疏【慈懿合葬祔庙】
该大学士等官彭时等奏称、 大行慈懿皇太后崩逝、所宜奉安 梓宫于 裕陵、 神主于 太庙、蒙 圣旨命礼部会多官计议、钦此、议得今 大行慈懿皇太后梓宫、宜葬于 先帝之左、 皇太后千秋万岁后、宜居 先帝之右、允合天下后世至公之论等因覆奏、未赐 允纳者、臣窃以为人主治世。所以固结天下人心者、唯在于礼义而已、礼义亡、则人心离、人心离、则国非国、天下可得而治乎、且 山陵宗庙、礼义之大端、父子君臣夫妇之道、实所系焉、乌可不慎也、 大行慈懿皇太后、自册立为皇后、正位六宫、奉事 先帝、自始至终。如乐之和。未尝有废命。则妇道全矣。 皇上嗣位。尊为 慈懿皇太后。颁诏天下。与 皇太后并尊同养。未尝有过举。则母道全矣。今其崩逝。出于考终。发遣诏于天下。 陛下为之括发跣足。朝夕哭临。举大丧一依 孝恭章皇后礼制行事。未尝有缺典。则 陛下之子道全矣。使在 先帝时有废命。则妇道亏。 皇上必不肯加慈懿之徽称。使居 慈极时有过举。则母道亏。 皇上必不肯举今日之大礼。今也妇道全于前。母道全于后。则 慈懿皇太后可谓盛德矣生则致其养。死则致其哀则 皇上可谓至孝矣母有盛德。则于合葬祔庙之礼不可废。子有至孝。则于合葬祔庙之礼所当行。此人心礼义之天。古今不易之理。天下至公之论。既无毫发之差。亦无纤芥之惑。今一旦无故、欲以 梓宫不于 裕陵合葬、 神主不于太庙祔享、人心既骇且疑、 皇上天性高明、孝心纯恳、固巳洞烛礼义所在、累以为臣等所言、乃是正理但迫于 皇太后之命未赐允断、而来言者屡屡不绝、臣窃窥 皇上欲顺承 母后之命。则于义有未安。欲从众人之言。则于恩有未忍。展转宵旰。似难裁处。臣闻礼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必欲置亲于无过之地者。何也。是以义成恩也。恭惟 皇太后陛下聪明仁爱之德。闻于天下。自 皇上即位四五年间。未尝干预外政。人皆谓女中尧舜。不是过也。今特偶于 慈懿一事。见有未尽。以理开论。易为转移耳。 皇上极其诚敬。和其声气。从容戒劝。至于再三。 皇太后必能感动而从之。此则恩义两尽也。事虽不至于此亦所当虑须以义正之万一有不能从则当断之以义而从天下之公 皇太后脱或有怒。而 陛下仁孝诚敬。和颜悦色。则。益加至而不敢替焉。于恩义两无失矣。或者曰 皇上乃 皇太后所出岂可薄于此而厚于彼乎夫 慈懿与 皇太后他日并合于 裕陵。并享于 太庙。无轻重之间无小大之分也无损于此也无益于彼也设使 慈懿先入 裕陵。而 皇太后他日失所尊。 慈懿先入 太庙。而 皇太后他日不得与。则有轻重之间也。则有小大之分也。则有损于 皇太后。而益于 慈懿也。今则不然。 慈懿今日葬于左。 皇太后万年之后葬于右。 慈懿今日祔于庙。 皇太后万年之后亦祔于庙。同尊并列无分毫低昂高下于其间。而谓薄于此而厚于彼。可乎。或者曰。 慈懿无子。当时内官以此为言阁臣彭公亦以此论折之葢恭让与慈懿事实不同岂得强合附会宜与恭让皇后同。此尤不然。恭让在 宣宗时。巳尝逊处别宫。而立 孝恭皇后矣。 慈懿在当时。未尝退处他宫。未尝别立一皇后。岂得谓之同乎。况 宣宗晚年。追复恭让徽号。悔恨莫及自笑曰。此朕幼年事。葢可知矣。又况 皇上继统承绪、即同其子。而可谓非其所出而别议乎。揆情度理合葬则是。不合葬则非。祔庙则是。不祔庙则非。是非之间。有至公之论。至公实出于礼义之天。非勉强也一人之心如此。千万人之心亦如此。天下人之心亦如此。万世人之心亦无不如此。人心同此礼义。则同此向慕。同此向慕。则同此爱戴。势力加之不能夺。刑威迫之不能从。惟礼义统而属之。表而率之。阿啻胶漆之坚也。何啻金石之固也。一或失此。则人心解散。如堤溃水决。而不可收拾矣。夫天命之归。人心是视。人心一去。天命不能独留。勿谓此一事。未必遽失天命也。当时 皇太后意尚未释然 宪庙亦无可为策内阁诸公语内臣以群臣当合词恸哭以请请而不得则去位空国内臣以启 皇太后知人心难夺乃得奉 俞旨葬祔俱依礼行疏中极陈人心一叚非泛论也天命人心之去留。毫忽之间而巳矣。昔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得天下。项羽戕义帝而失天下。皆由一事所召。可不畏哉。伏望 皇上以臣等所言。反复开谕 皇太后。决从众议而不惑于他言。则 皇上全大孝之名。 母后全贤明之德。 英皇歆享于上。群臣慰悦于下。人心鼓舞爱戴。莫不尊亲。有光 宗社。有光 天地。而万福攸降、臣等不胜幸甚、
夷情疏【哈密嗣守】
看得扶弱保小、王者至仁、兴灭继绝。朝廷大义今哈密虽微、附我边境、 祖宗以来、世封爵以为西域藩捍、缘国无其主、众叛亲离、其王母一妇人、流离困苦、新复境土、国人控诉再三、情实哀切、无非欲仗 朝廷威灵、选择一人、赐与名号、总理卫事、庶几人民有所归戴、土地不致丘墟、设使 朝廷置之不问、彼将投托别部、非惟为边境之忧、抑且失怀柔之礼、会同府部等衙门从长计议得、哈密虽蕞尔小夷、 朝廷设置卫分巳久、今嗣守乏人控诉哀切、义不可不为处置照得把塔木儿系巳故忠顺王脱欢帖木儿外甥尝授都督同知职事、于哈密为至亲、于人望为重宜其为彼众所信服、但王母奏保的确情词、难以遽授王爵、今都督母杂法儿等既合辞奏报、合无俯顺夷情将都督同知把塔木儿量升一级、重其名号、请敕一道、假以威权、哈密王印为土鲁蕃所掠未归故议另铸铜印铜印所以轻之也另铸哈密卫铜印一伙俾其收佩行用、上以辅佐王母、下以管束人民、候过三年、果为王母所信托、为国人所亲戴、事妥民安、得长人之体宜从王母并合国人民奏请定夺、仍请敕一道、晓谕王母弩温荅失、俾知 朝廷矜恤之意、如此、则边夷有赖、而事体得宜矣、
捷音事疏【朝鲜攻建夷】
准兵部咨、兵科抄出镇守辽东总兵等官宣城伯卫颕等奏、准朝鲜国咨、差陪臣吏曹参判高台弼等、送到生擒建州等处贼虏男妇并首级、及夺回男妇头畜到职、除将被虏人口、给亲完聚、牛只给军屯种等因具题、节奉圣旨、待朝鲜使臣至日来说、钦此钦遵又该朝鲜国王李瑈、奏称先奉敕谕、该建州三卫董山等、本以番臣、世受 朝恩、近者阳为朝贡之名。阴行盗边之计。朕宥之而愈肆、不得巳用兵致讨、惟尔朝鲜国王、世守礼义、忠信于我国家、有加无替、朕甚嘉焉、若我兵加于彼逆虏、王宜闭绝关隘、使彼奔遁无所以就擒殄、若王能遣偏师、与我军遥相应援、伺便而蹙之则彼之授首尤易、而王之功愈茂、忠愈彰矣、朕岂无以报王哉、勉树勋名、时不可失、钦此、臣钦遵令陪臣中枢府知事康纯鱼有沼、中枢府同知事南怡等、领一万余兵入攻去后、议政府状启据康纯呈于成化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渡鸭绿江、分道而进本月二十九日攻建州东北泼猪江李浦住等所居诸寨、三十日攻兀弥府诸寨、厮杀、斩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把肥剌等二百八十六级、生擒满住古纳哈妻等男妇共二十三名口、及其积聚二百一十七所、收其家产、并获被虏辽东东宁卫男妇七名口回还备呈据启得此、除将上项俘获头畜等件、另送辽东都司交割外、具奏行该鸿胪寺回报使臣高台弼等到京开坐具题、奉 圣旨、朝鲜国王并差来使臣、宜从厚赏赐、还着礼部计议来看、钦此钦遵、移咨到部、计议得抚驭外夷。因其效劳而嘉赉之。亦激劝之道也。今朝鲜国王李瑈、能奉敕出兵、以耳力我师、剿杀逆虏、俘献而来、忠义可嘉、诚不可不厚加赏赐、合无国王赏彩段十二表里、银一百两、差来吏曹参判高台弼、赏彩段四表里、绢五疋、织金纻丝衣一套、书状通事赵秤等四员、每人赏彩段三表里、织金纻丝衣一套、从人李承义等八名每人赏彩叚一表里素纻丝衣一套、俱与靴袜各一双、及议得中枢府知事等官康纯等三员、系本处领兵有功官员、亦当赏赉、合无每人赏彩叚四表里、银二十两、所据给赐国王、并领兵彩叚银两、行移翰林院请敕、选行人司官一员赍捧前去本国给赐奖谕、以酬其劳、
进贡疏【西番进贡事宜】
礼部为进贡事、照得陕西番人番僧、内外杂处不一、如中国番僧在西岷等处寺院住坐、外夷番僧在乌思藏等处居住、番人有附近西洮河岷等处寄居、国初熟番今亦有离散不纳茶马者而生番亦有渐成熟番者不可执定原额当随宜制之办纳茶马、号为熟番者、有远离迭县等处、不入版图、自行力耕火种、号为生番者、今皆无问远近、效劳进贡、乃尊敬 朝廷、向慕中国、即古四夷咸宾之意、但数内有本处寺院番僧土僧、诈作乌思藏等处者、有认纳茶马熟番、诈称外处生番者、甚至有迯军迯囚、及当地人户、托名混同赴京者、及有所在无知军民。或将瘦损马匹。投送僧人进贡。分取赏赐者。似此奸弊多端、难以条分缕悉、若不申严禁约、使朝贡之有时、赏赉之有节、起送之有定数、则内外真伪、实难分别、非但虗费府库之财、抑且骚扰驿递人众、深为未便所有禁约事例、除行陕西等处镇巡等官、公同计议停当覆奏外、合用出给番汉榜文、仰陕西布政司翻刊转发、通行张挂遵守施行等因、具题奉旨、钦此、今将申明禁约事例开列如左、
一西宁河县巩昌洮岷等处、瞿昙崇发等寺、住坐番僧、一依天顺七年钦奉诏书事例、每寺许四五人年终遇大节一次赴京朝贡不得违越、
一外夷迭州等处生番、许令二年一次进贡、认纳茶马、熟番许令三年或四年一次、不拘时月、每大转止将为首四五人、小族一二人、起送赴京、其余跟随番僧番人、劳以十日口粮、在边仓支给、俱省令回族回寺、务须察其虚冒、不许复蹈前弊、及夹带别族之人混开辏数、
一各番到来、其守备等官务要安插停当、不许生事罗织、遇有进贡方物、会同整饬边务副使、看验封记并将发名数、通行呈报陕西镇廵等官知会、如有不听边方守备官员约束、仍旧过多、并装载私巳货物变卖者、候各夷到京兆驿、查审得实、谕以禁例、一体减退发回、止依前数起送、其私物货给还本人、不许官军装载、若有逃军逃囚、及当地土人、并所在军民人等、投托进贡者、就便拏问监候、奏请区处、
一所贡马匹、解还陕西布政司、查照三边缺马官军给与骑操不许似前客留在卫、致无稽考、其守备等官、仍前将选验等第、明白造册、转送该部、查照关给赏赐、上中等马、给与彩叚、下马给与钞贯、盔甲佛像之类、听送赴京、
一省令回族回寺番僧番人数内、备有方物、该赏彩叚彩绢之数者、就令为首番僧番人、带回到卫、着令守备并副使等官、拘取原主给领、若是守备等官及用事人等、狥情纵容、番僧番人、似前作弊、及将带彩叚钞绢之类用致损夷人者、并听廵按及按察司官访察劾举拏问、
一乌思藏等处边夷进贡、从洮州来者、俱照见行事例、依洮州地方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