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卷九十八荆公新学略(全氏补本)
荆公新学略(全祖望补本)
荆公新学略表
王安石(子)雱
(庐陵门人。)龚原邹浩(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沈躬行(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王无咎
晏防
陆佃(子)宰(孙)游
吕希哲(别为《荥阳学案》。)
汪澥
郑侠
蔡肇
陈祥道(弟)晹
许允成
(别附)吕惠卿
蔡京
蔡卞
林希
蹇序辰
(父周辅。)
杨畏
马希孟
方悫
孟厚(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王昭禹
郑宗颜
耿南仲
王安中
(并为新学者。)
李纯甫(别为《屏山鸣道集说略》。
(王学余派。)
王安礼(玄孙)厚之(别见《象山学案》。)
王安国
(并荆公弟。)
曾巩(别见《庐陵学案》。)
孙侔
(并荆公讲友。)
宋保国
(荆公学侣。)
----
荆公新学略序录
祖望谨案:荆公《淮南杂说》初出,见者以为《孟子》。老泉文初出,见者以为《荀子》。已而聚讼大起。《三经新义》累数十年而始废,而蜀学亦遂为敌国。上下《学案》者,不可不穷其本末也。且荆公欲明圣学而杂于惮,苏氏出于纵横之学而亦杂于禅,甚矣,西竺之能张其军也!述《荆公新学略》及《蜀学略》。(梓材案:是条《序录》兼蜀学而言之,谢山以其并为杂学,故列之《学案》后,别谓之《学略》云。)
◆庐陵门人
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蚤有盛名。举进士高第,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召试馆职,固辞。知鄞县,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以文潞公荐,再召试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入为三司度支判官,献书万余言,极陈当世之务。除直集贤院,累辞,不获命,始就职。除同修起居注,固辞,遂除知制诰。神宗即位,除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未几,参知政事。先生既执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知枢密院陈升之同领之,而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法相继兴矣。自变法以来,御史中丞吕诲等力请罢条例司并青苗等法,谏官孙莘老觉、李公择常、胡完夫宗愈、御史张天祺戬、王子韶、陈古灵襄、程明道颢皆论安石变法非是,以次罢去。前宰相韩魏公琦,亦上疏论青苗之害,先生称疾求分司,不许。三年,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知制诰。其徒吕惠卿修撰经义。先生提举王韶取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先生率群臣入贺,神宗解玉带赐之,以旌其功。慈圣光献皇后、宣仁圣烈皇后间见神宗,流涕言新法之不便者,且言王安石乱天下,神宗亦流涕,退,命先生裁损之,先生重为解,乃已。七年,神宗以久旱,益疑新法之不便,遂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明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吕惠卿为先生所知,骤引至执政。洎先生再相,苟可以中先生,无不为也。会先生子雱卒,先生丐奉祠,以使相为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又辞使相,乃以左仆射为观文殿大学士。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退居金陵,始悔恨为惠卿所误。哲宗即位,拜司空。明年,卒,赠太传。绍圣初,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二年,配享文宣王庙。靖康元年,停文宣王配享,列于从祀。后又罢配享神宗庙,而夺其封爵。初,先生提举修撰经义训释《诗》、《书》、《周官》,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云濠案:荆公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后集》八十卷、《易义》二十卷、《洪范传》一卷、《诗经新义》三十卷、《左氏解》一卷、《礼记要义》二卷、《孝经义》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老子注》二卷。)晚岁,为《字说》二十四卷,学者争传习之,且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先生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先生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皆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诎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八年不复召,而恩顾不久衰云。(参《东都事略》。)
祖望谨案:靖康间,以龟山言不当配享,乃降安石于从祀。绍兴六年,张魏公独相,以陈公辅言,禁临川学。干道五年,魏元履请去荆公父子,不果。淳熙四年,赵粹中又言之。上以辅臣之言,谓前后毁誉虽不同,其文章终不可掩,但去王雱,而议升范、欧、马、苏,亦不果。
临川文集
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夫王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矣。其心异则其事异,其事异则其功异,其功异则其名不得不异也。王者之道,其心非有求于天下也,所以为仁义礼信者,以为吾所当为而已矣。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是故,王者之治,知为之于此,不知求之于彼,而彼固已化矣。霸者之道则不然,其心未尝仁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其心未尝义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义,于是示之以义;其于礼信亦若是而已矣。是故,霸者之心为利,而假王者之道以示其所欲,其有为也,唯恐民之不见而天下之不闻也,故曰其心异也。齐桓公劫于曹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