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卷二十八兼山学案(全氏补本)

兼山学案全祖望补本
兼山学案表
郭忠孝子雍谢谔欧阳朴
(伊川门人。)孟程
(安定、濂溪再传。)左揆
曾震(子)克己
(子)克允
(子)克宽
(子)克家
曾机
曾雩
黎立武
(二郭续传。)
蒋行
邵伯温(别见《百源学案》。)
(兼山同调。)
兼山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兼山以将家子,知慕程门,卒死王事。白云高蹈终身,和靖所记党锢后事,恐未然也。郭门之学虽孤行,然自谢艮斋至黎立武,绵绵不绝。述《兼山学案》。(梓材案:兼山、白云父子及谢先生传,黄氏补本附列《伊川学案》,谢山则别为《兼山学案》。)
◆伊川门人(胡、周再传。)
提刑郭兼山先生忠孝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受《易》、《中庸》于小程子。以荫补官,第进士,不忍去亲侧,多仕于河南管库间。宣和中,为河东路提举,忤宰相王黼,免。靖康初,召为军器少监。入对,斥和议,陈追击之策,谓「兵家忌深入,若不能击其归,他日安能御其来」,复条上战守十余事,不用。改永兴军路提点刑狱,措置保甲。金人犯永兴,与经略使唐重分城而守,城陷,与重俱死之。赠太中大夫。子雍。
附录
朱子《伊洛渊源录》曰:郭立之忠孝,宣徽使逵之子,事见《伊川年谱》。祁宽记尹和靖语云:「忠孝每见伊川,问《论语》,伊川皆不答。一日,语之曰:『子从事于此多少时﹖所问皆大,且须切问近思!』」《外书》云:「郭忠孝议《易传序》曰:『易即道也,又从何道﹖』或以问伊川,伊川曰:『人随时变易为何﹖为从道也。』」今观忠孝所著《易书》,专论互体、卦变,与《易传》殊不同。然其子雍辩《年谱》所记事甚详,未知孰是。
黎立武曰:杨氏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游氏曰:「以德行言曰中庸,以性情言曰中和。」郭氏《中庸说》谓:「中为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盖兼山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焉。兼山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于心传面命者也。程子尝为《中庸》作注,至是焚稿而属兼山以书传之。乃知游氏、杨氏所得于师者,初年之论也。
◆兼山同调
修撰邵子文先生伯温(别见《百源学案》。)
◆兼山家学(胡、周三传。)
隐君郭白云先生雍
郭雍,字子和,兼山之子。幼传父学,隐居峡州,号白云先生。干道中,崃守任清臣、湖北帅张孝祥荐,征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孝宗稔知其贤,问侍讲谢谔曰:「郭雍学问甚好,向曾见程颐否﹖」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所传盖得于父。」于是命所在州郡岁时致礼存问。淳熙中,封颐正先生,又令部使者就问先生所欲言,时年八十有三。学者述其言曰:「《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包牺氏之画得于天,文王之重得于人。牺画为天,天,君道也,故五之在人为君。文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