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岳麓诸儒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岳麓诸儒学案表
胡大时
彭龟年(子)钦(孙)汯(别见《二江诸儒学案》。)
(子)铉
吴猎
游九言刘宰黄复
王遂黄震(别为《东发学案》。)
窦从周(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郑节夫
游九功
周奭
赵善佐
简克己
吴伦
蒋复
陈琦
锺如愚
张巽
(父寓。)
王居仁
赵方(子)范
(子)葵(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梁子强
锺照之
蒋元夫
沈有开
曾撙
(父信道。)
宋文仲
宋刚仲
吴儆
曹集
苏权(子)国台(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周去非(从子)端朝
谢用宾
萧佐
李壁高崇(别见《鹤山学案》。)
李
刘强学
宋甡(子)自适
潘友端
(并南轩门人。)
(五峰、刘氏、王
氏、紫岩再传。)
(龟山、和靖、谯
氏、武夷、得全
三传。)
(二程、元城、子文四传。)
----
岳麓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然如彭忠肃公之节概,吴文定公之勋名,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实斋。谁谓张氏之后弱于朱乎!述《岳麓诸儒学案》。(梓材案:是卷与下卷皆南轩学派,惟是卷多受学湖湘,下卷则讲学蜀中为异耳。)
◆南轩门人(胡、刘再传。)
胡季随先生大时
胡大时,字季随,崇安人,五峰季子。(云濠案:《序录》岳麓巨子胡盘谷当即先生。)南轩从学于五峰,先生从学于南轩,南轩以女妻之。湖湘学者以先生与吴畏斋为第一。南轩卒,其弟子尽归止斋,先生亦受业焉。又往来于朱子,问难不遗余力。或说季随才敏,朱子曰:「须确实有志,而才敏方可,若小小聪悟,亦徒然。」最后师象山。象山作荆公祠记,朱子讥之,先生独以为荆公复生,亦无以自解。先生于象山最称相得云。
(梓材谨案:先生与周允升、宋深之相聚,从戴监庙游。见朱子答深之书。是
先生又及岷隐之门矣。)
湖南答问
学者问曰:「《延平先生语录》有曰:『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见其效。若欲进步,须打断诸路头,静坐默识,使其泥滓渐渐消去。』又云:『静坐时收拾将来,看是如何,便如此就偏处着理会。』又云:『学者有未祛处,只求诸心。思索有窒碍处,及于日用动静之间有咈戾处,便于此致思,求其所以然者。』又云:『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大尔。』又引上蔡语云:『凡事必有根,必须有用处。寻讨要用处,将来斩断便没事。此语可时时经心。』又云:『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功,兼亦是养心之要。』观此数说,真得圣贤用功紧要处。但其间有一段云:『学者之病,在于未有』洒然冰释冻解处,纵有力持守,不过只是苟免显然尤悔而已,恐不足道也。』窃恐所谓洒然冰释冻解处,必于理皆透彻,而所知极其精妙,方能尔也。学者既未能尔,又不可以急迫求之,只得且持守优柔餍饫,以俟其自得。如能显然免于尤悔,其功力亦可进矣。若直以为有足道,恐太甚也。」大时答曰:「所谓洒然冰释冻解,只是通透洒落之意。学者须常令胸中通透洒落,则读书为学,皆通透洒落,而道理易进,持守亦有味矣。若但能苟免显然尤悔,则途之人有亦能之,诚不足为学者道也。且其能苟免显然尤悔,则胸中之所潜藏隐伏者,固不为少,而亦不足以言学矣。」
学者问曰:「《遗书》曰:『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根脚方得。』恐大其心胸时,却无收敛缜密的意思则如何﹖」大时答曰:「心目不可不开阔,工夫不可不缜密。」
学者问曰:「《遗书》曰:『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窃谓学者之于敬,常惧其放倒。既未能从容到自然处,恐宁过于矜持,亦不妨也。」大时答曰:「顷年刘仲本亦曾举此条以为问,盖尝答之曰:『敬是除病之大药,矜持是病之旁证,药力既到,病势既退,则旁证亦除矣。』」
学者问曰:「《遣书》曰:『有诸中必形诸外,唯恐不直内,直内则外必方。』至论释氏之学,则谓:『于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又似以敬义内外为两事矣。窃谓释氏之学,亦未有能敬以直内,若有此,则吾儒之所谓『必有事焉』者,自不容去之也。」大时答曰:「前一段,其意之所重,在『有诸中必形诸外』上,后一段,其意之所重,在『义以方外』上。且谓其『敬以直内』上『则有之』,味『有之』二字,则非遽许之以为与吾儒之学所谓敬者便可同日而语矣。」
学者问曰:「《遗书》曰:『释氏只曰止,安知止乎﹖释氏无实,譬之以管窥天,只务直上去,惟见一偏。』又却有曰:『释氏只到止处,无用处,无礼义。』窃谓既无实,惟见一偏,则其学皆凭虚凿空,无依据矣,安可谓其到止处而责之以有用、有礼义乎﹖」大时答曰:「释氏曰止,安知止乎﹖此以吾学之所谓止而论之也。禅学只到止处,无用处,无礼义。此止字,就其学之所谓止而论之也。」
学者问曰:「《遗书》曰:『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谓识心见性是已。若存心养性一段事,则无矣。』窃谓此段事,释氏固无之。然所谓识心见性,恐亦与孟子尽心知性不同。尽心者,物格知至,积习贯通,尽得此生生无穷之体,故知性之禀于天者,盖无不具也。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