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沧洲诸儒学案(上)
沧洲诸儒学案(上)(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沧洲诸儒学案表
李燔(子)举(孙)镳
饶鲁(别为《双峰学案》。)
赵范
赵葵(子)溍
方暹(别见《勉斋学案》。)
宋斌(见上《晦翁门人》。)
许应庚(别见《双峰学案》。)
张洽(子)■
(子)柽
廖德明邹应博
陈沂(别见《北溪学案》。)
李方子牟子才(别见《鹤山学案》。)
叶釆陈天泽
陈沂(别见《北溪学案》。)
李文子
徐侨王世杰石一鳌(子)定子
陈取青(子)樵
黄溍宋濂(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王祎
戴良(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陈基
刘涓(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蒋允升
高明
(附弟诚。)
李孝谦(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李直方陈樵(见上《舣翁家学》。)
(舣翁同调。)胡
李思齐
徐黼
胡太和
陈士允
朱元龙
叶由庚
朱中
刘爚(子)垕(孙)钦(别见《九峰学案》。)
(从孙)应季
熊庆冑
熊禾
胡一桂
(并希泌讲友。)
陈沂(别见《北溪学案》。)
刘炳
刘刚中
程洵董铢(见上《晦翁门人》。)
曹彦约
曹彦纯
詹体仁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林夔孙江万里陈伟器
(父煜。)赵介如汪华(别见《双峰学案》。)
燕公楠
刘南甫(从子)由圣
(古心学侣。)欧阳守道(别为《巽斋学案》。)
傅伯成(子)壅
(子)康
黄灏
度正赵景纬
任希夷
宋斌
黄■
陈孔硕(子)韡(别见《水心学案》。)
(祖禧。)
(父衡。)
陈孔夙
吴仁杰
陈守
陈定
陈宓黄绩(见下《瓜山门人》。)
程端蒙董梦程(别为《介轩学案》。)
董铢(从子)梦程(别为《介轩学案》。)
董琮
程正则(并见《介轩学案》。)
王过
程珙
■渊阳枋
阳岊(子)恪
史蒙卿(别为《静清学案》。)
韩居仁
方士繇(子)丕父(别见《勉斋学案》。)
窦从周
窦澄卫炳
汤泳卫翼
刘黻
李耆寿
赵纶
林湜
(父师中。)
应纯之
应谦之
应茂之
沈
张宗说江埙(别见《西山真氏学案》。)
李如圭
郭磊卿
赵汝谈
潘植
潘柄黄绩(子)仲元
郑献翁
苏国台
滕璘赵雷(子)顺孙
滕珙(子)铅黄智孙陈栎倪士毅
朱升
程存
叶大有
吴彬
程显道
陈源长(子)栎(见上《草窗门人》。)
(草窗同调。)
胡泳黄辅(别见《勉斋学案》。)
曾三聘
章康胡淳
陈骏(子)成父
欧阳谦之欧阳守道(别为《巽斋学案》。)
饶敏学
孙调
李闳祖
李相祖
李壮祖
王遇
(父羽仪。)
杨楫
杨方孟涣(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杨复李鉴(别见《勉斋学案》。)
李唐咨陈思谦
林易简
石洪庆
施允寿
赵师渊
赵师夏
杨至陈沂(别见《北溪学案》。)
余大雅
游儆
郑可学
许升
刘炎王侃
王佖(并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黄士毅
刘镜
李东
方壬
方禾
方大壮
上官谧
傅诚
黄寅
梁瑑
冯允中
吕胜己
杨仕训
叶武子
俞闻中
黄孝恭
丘■
饶干
杨履正
孙枝(子)起予
(子)愿质(孙)
周谟
余宋杰
李辉
刘贲
李杞
李雄
宋之润
宋之汪
潘友恭
杜斿
杜旝
郑昭先
范念德
刘孟容
黎贵臣
林学蒙
徐寓
蔡念成
江默
戴蒙
程永奇
李季札
林至
严世文
杨与立
杨骧
杨道夫
徐昭然
姜大中
潘时举陈绍大(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吴必大
刘砥(子)子玠(别见《勉斋学案》。)
刘砺
王力行
吴寿昌
甘节
曾祖道
吴昶
陈文蔚徐元杰(别见《西山真氏学案》。)
方谊
张显父
孙自修
孙自新
孙自任
叶湜(子)釆(见上《果斋门人》。)
黄义勇
黄义刚
万人杰
曹建
詹渊
符叙
童伯羽
袭盖卿
李宗思
黄学
黄干饶鲁(别为《双峰学案》。)
李鉴(别见《勉斋学案》。)
廖晋卿
李伯诚
李周翰
刘定夫
贺善
(并晦翁门人。)
(延平、白水、籍
溪、屏山再传。)
(元城、龟山、谯
氏、武夷、豫章
三传。)
(涑水、二程四
传。)丘富国张谅
郑仪孙张复
----
沧洲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朱门授受,于南方,李敬子、张元德、廖槎溪、李果斋皆宿老也,其余亦多下中之士,存之以附青云耳。李、张诸子之书,吾不得而见之矣。述《沧洲诸儒学案》。(梓材案:晦翁学派自《西山蔡氏》、《勉斋》、《潜庵》、《木钟》、《南湖》、《九峰》、《北溪》诸《学案》而外,谢山《序录》并归《沧洲诸儒学案》两卷。今则门人入是卷,再传以下入下卷。
晦翁门人(刘、李再传。)
文定李宏斋先生燔(附子举、孙镳。)
李燔,字敬子,建昌人。绍熙元年第进士,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阳从文公学。文公告以曾子宏毅之语,退而名其斋,以自儆焉。既至岳州,教士以古文六艺,不因时好,改襄阳。文公没,率同门会葬。时学禁方严,不为少怵。九江守以遗逸荐,召赴都堂审察,力辞。守请为白鹿书院堂长。除大理司直,又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会洞寇乱,漕、帅各持其说。先生谓:「寇独非民邪﹖」请自驰往,分兵守险,谕顺逆祸福,寇皆帖服,修赣江堤,旱涝有备,洪州皆为沃壤。时十四界会子新行,价日损。漕司欲视民税产物力,各令藏之,官为封识,则价可增。先生与国子学录李诚之力争,不能止。又札争之,漕司即弛禁。荐改通判潭州。真文忠德秀为长沙帅,一府之事,咸谘先生。不数月,归。适史弥远当国,废皇子竑。叹曰:「三纲绝矣!」遂不复出。以直秘阁主管庆元至道宫。先生尝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方有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矣。」又尝曰:「仁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体。」史臣李心传论当时高士累召不起者,以先生为海内第一。九江蔡念成称先生心事如秋月。年七十卒,赠直华文阁,谥文定。录其子举,补下州文学。孙镳亦登第。方明父暹、饶伯舆鲁、赵忠靖葵其门人也。
(梓材谨案:《宋史》先生传云:「居家讲道,学者宗之,与黄干并称曰黄、李。」)
文宪张主一先生洽(附子■、柽。)
张洽,字符德,清江人。少颖异,从文公学,博极群书。尝取《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之语,要为穷理之要。时行社仓法,请于县,贷常平米,建仓里中,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弊甚,先生请行推排法,吏奸无所匿。改袁州司理参军。寻知永新县。湖南酃寇作乱,(云濠案:酃寇,史传作隽寇。)与县接壤,民大恐。先生单车往,延见隅宫,询利害,犒之,寇竟不至。荐通判池州,数请祠。时袁甫提刑江东,以白鹿书院废弛,招先生为长,曰:「是先师之也,其可辞!已,复谢病去。端平初,用荐召都堂审察,不赴,除秘书郎,寻迁著作佐郎。帝数问度正、叶味道曰:「张洽何时可到﹖」将处以说书,固辞,遂除直秘阁,主管建康崇禧观。以疾乞致仕,卒,年七十七。卒后有旨除宝章阁。先生自少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所著有《春秋集注》、《春秋集传》、《左氏蒙求》、《读通鉴长编事略》、子■。柽,赐同进士出身。
(梓材谨案:先生谥文宪,见金仁山告王鲁斋先生谥文。先生曾孙庭坚序先生《春秋》三书亦云。)
吏部廖槎溪先生德明
廖德明,字子晦,顺昌人。少学释氏,及得杨龟山书,读之大悟,遂受业文公之门。干道五年进士。历知莆田县,通判潮州,知浔州,除广西提点刑狱,移江西、广东。复以直秘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进直焕章阁,除吏部左选郎官。寻奉祠卒。先生初除浔州教授,为学者讲明心学之要。在南粤立师悟堂,刻朱子《家礼》及程氏诸书。公余,延僚属及诸生亲为讲说,远近化之。尝语人以仕学之要曰:「德明自入仕至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学禁方严,先生确守师说,不为时论所变。所著有《文公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行世。(修。)
通判李果斋先生方子
知州李耘叟先生文子(合传。)
李方子,字公晦,邵武人。性端谨纯笃,文公谓之曰:观公为人「自是寡过,但宽大中要规矩,和缓中要果决。」遂以「果」名斋。居家竟日危坐,未尝倾侧。对宾客一语不妄发。尝游太学,学官李道传屈官位辈行具刺就谒之。嘉定七年,廷对擢第三,调泉州观察推官。适真西山守泉,以师友礼之,郡政咸咨焉。暇则辩论经训,每至夜分。故事,秩满必先通书庙堂,先生独不肯。史丞相弥远闻之,怒,踰年,始除国子录。无何,将选宫僚。或曰:「此真德秀党也。」讽台臣劾罢之。既归,学者毕集。尝曰:「吾于学问,虽未能周尽,然幸于大本有见处,此心常觉泰然,不为物欲所渍尔。」起家通判辰州卒。其卒也,天子悯之,与一子恩泽。礼部尚书牟子才,其门人也。(云濠案:一本云「先生所著,有《传道精语》等书行世。真西山、袁蒙斋尝进其《禹贡解》,授朝奉郎。」)弟文子,字公谨,绍熙中进士,历知、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