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新版地垫
广告x

《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上)

晦翁学案(上)(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次定)
晦翁学案表
朱熹(子)塾(孙)鉴
(韦斋子。)(子)埜
(延平、白水、籍(子)在(曾孙)浚
溪、屏山门人。)(从孙)洪范(别见《介轩学案》。)
(元城、龟山、谯蔡元定(别为《西山蔡氏学案》。)
氏、武夷、豫章黄干(别为《勉斋学案》。)
再传。)李燔
(涑水、明道、伊张洽(并为《沧洲诸儒学案》。)
川三传。)辅广(别为《潜庵学案》。)
(安定、泰山、濂溪四传。)
辅万(别见《潜庵学案》。)
陈埴(别为《木钟学案》。)
叶味道(别见《木钟学案》。)
杜煜
杜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蔡渊
蔡沆(并见《西山蔡氏学案》。)
蔡沈(别为《九峰学案》。)
陈淳(别为《北溪学案》。)
陈易(别见《北溪学案》。)
廖德明
李方子(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余元一
赵师恕(并见《勉斋学案》。)
赵崇宪
赵崇度(并见《玉山学案》。)
赵蕃
宋之源
刘黼
许子春(并见《清江学案》。)
彭龟年
赵善佐
张巽
潘友端
胡大时(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王瀚
王洽
詹仪之
李大同
周介
邹补之
黄谦
王介(并见《丽泽诸儒学案》。)
吕乔年(别见《东莱学案》。)
高松(别见《止斋学案》。)
傅定(别见《说斋学案》。)
舒璘(别为《广平定川学案》。)
傅梦泉
孙应时
诸葛千能
周良
包扬
包约
包逊
石斗文
石宗昭
喻仲可
赵师蒧
赵师雍(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又一百五十五人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私淑)楼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吴柔胜(子)渊
(子)潜(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父口
陈缜(子)口(孙)口
柴中行(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魏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詹初(别见《勉斋学案》。)
蔡和(别见《北溪学案》。)
李道传(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李大有(别见《东莱学案》。)
谢梦生(别见《木钟学案》。)
陈均
赵汝胜(孙)必毕陈仁伯
陈旅(别见《草卢学案》。)
方镕(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赵复(别见《鲁斋学案》。)
余季芳(别见《介轩学案》。)
俞浙黄奇孙(别见《潜庵学案》。)
熊朋来(子)太古
俞琰王都中(别见《鲁斋学案》。)
并朱学续传。
张栻(别为《南轩学案》。)
吕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赵汝愚(别见《玉山学案》。)
赵汝靓
韩元吉(别见《和靖学案》。)
潘畤(别见《元城学案》。)
方耒(别见《刘胡诸儒学案》。)
张杰(别见《玉山学案》。)
石杜煜
杜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何镐
(并晦翁讲友。)
项安世
黄樵仲
陈景思
(并晦翁学侣。)
赵不息(孙)汝谈(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孙)汝(别见《水心学案》。)
刘靖之
刘清之(并为《清江学案》。)
刘光祖(别为《丘刘诸儒学案》。)
(并晦翁同调。)
晦翁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然善读朱子之书者,正当求诸家,以收去短集长之益。若墨守而屏弃一切焉,则非朱子之学也。述《晦翁学案》。(梓材案:朱子学案,本称《紫阳》,谢山《序录》定为《晦翁学案》。又案诸儒学派,自龟山而豫章为一传,自豫章而延平为再传,自延平而朱子为三传。《序录》谓文靖四传而得朱子,盖统四先生言之。其实朱子本师刘白水,为龟山门人,亦秖再传耳。)
◆延平门人(杨、胡再传。)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
朱熹,字符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韦斋先生松,第进士,历官司勋、吏部郎。以不附和议忤秦桧,去国,行谊为学者所师。尝为闽延平尤溪县尉。建炎四年罢官,寓尤溪城外毓秀峰下之郑氏草堂,生先生。先生自幼颖悟,五岁读《孝经》,即题曰:「不若是,非人也。」年十八,登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妇女之为僧道者。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至五考而后罢。二十八年,请岳祠。二十九年,以陈康伯荐召,以疾辞。孝宗即位,诏求直言,先生上封事:「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修攘之计,所以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雠,则不可和也明矣。愿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俟数年之后,国富兵强,徐起而图之。」次言:「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本源之地,亦在于朝廷而已。」隆兴元年,复召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平治之效,所以未着。」其二言:「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且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时相汤思退方倡和议,除先生武学博士,待次归。干道元年,趣就职。既至而洪适为相,复主和,论不合,复请祠归。三年,刘公珙在枢府,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公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又辞。孝宗曰:「朱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令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淳熙二年,除秘书郎,力辞,乃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全活甚多。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明年夏,大旱,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今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以蛊惑陛下之心志,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私之鄙态;下则招集天下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交通货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复出于朝廷,而出于一二人之门。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而陛下独未之知。」孝宗读之大怒,宰相赵雄曰:「士之好名,陛下疾之愈甚,则人誉之愈众,无乃适所以高之。不若因其长而用之,彼渐当事任,能否自见矣。」孝宗以为然,乃除先生提举江西常平茶盐。旋录救荒之劳,除直秘阁。曾浙东大饥,改提举浙东。入对,首陈灾异之由与修德任人之说,次言:「近习便嬖侧媚之态既足以蛊心志,而胥吏狡狯之术又足以眩聪明,邪佞充塞,货赂公行,人人皆得满其所欲,惟有陛下了无所得,而顾乃独受其弊。」孝宗为动容。先生拜命,即日单车就道,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郡县官吏惮其风釆,至自引去,所部肃然。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籴之本,诏户部免征旧负,诏漕臣依条检放租税,诏宰臣沙汰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不然,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饥殍,而将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家,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交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先生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前后六上。淮不得已,夺仲友江西新命,以授先生,辞不拜,遂归,且乞奉祠。时郑丙疏诋程学,且以沮先生,淮又擢陈贾为监察御史。贾面对,首论「道学者,大率假名以济伪,愿摈弃勿用」,盖指先生也。十年,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连奉云台、鸿庆之祠者五年。十四年,以杨公万里荐,除提点江西刑狱。十五年,淮罢相,周相必大奏趣先生之任,遂入奏。首言近年刑狱失当,狱官当择其人;次言经总制钱之病民,及江西诸州科罚之弊。而其末言:「陛下即位二十七年,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无乃燕闲蠖濩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是以为善不能充其量,除恶不能去其根。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而天下之事将惟陛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为「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先生曰:「吾生平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及奏,孝宗曰:「久不见卿。浙东之事,朕自知之。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时曾觌已死,王抃亦逐,独内侍甘尚在,先生力以为言。孝宗曰:「乃德寿所荐,为其有才尔。」先生曰:「小人无才,安能动人主。」翌日,除兵部郎官,以足疾丐祠。本部侍郎林栗尝与先生论《易》、《西铭》不合,劾先生「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绪余,谓之道学,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妄希孔、孟历聘之风,邀索高价;不肯供职,其伪不可掩。」孝宗曰:「林栗言似过!」周必大言先生上殿之日,足疾未瘳,勉强登对,孝宗曰:「朕亦见其跛曳。」左补阙薛叔似亦奏援先生。乃令依旧职江西提刑,先生辞免。太常博士叶适疏与栗辩,谓:「其言无一实者。『谓之道学』一语,无实尤甚。往日王淮表里台谏,阴废正人,盖用此术。」会胡晋臣除侍御史,首论栗喜同恶异,无事而指学者为党,乃黜栗知泉州,除先生直宝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未踰月,再召,先生又辞。始,先生尝以为口陈之说有所未尽,乞具封事以闻,至是,役匦进封事曰:「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支,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古先圣王,兢兢业业,持守此心,是以建师保之官,列谏诤之职。凡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器用财贿,与夫宦官宫妾之政,无一不领于冢宰,使其左右前后,一动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