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2025蛇年运程详批完整版
广告x

《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鹤山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修定)
鹤山学案表
魏了翁(从弟)文翁
(潜庵、宏斋讲(子)克愚
友。)
(范氏所传。)郭黄中
(晦翁、南轩私
淑。)
吴泳
游似(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牟子才(子)巘(孙)应龙
赵范
赵葵(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唐震胡应之
毛振
王涛
屠高
王万
程掌
史守道
蒋公顺
税与权
滕处厚
蒋重珍
虞兟
唐季乙
蒋山
许月卿(别见《介轩学案》。)
史绳祖
叶元老
许玠
严植
张端义(别见《慈湖学案》。)
王爚李芾
(存斋同调。)赵卯发
高载唐震(见上《存斋门人》。)
(范氏门人。)
(南轩再传。)
(五峰、紫岩三传。)
高稼(子)斯得
高崇
(宋氏、李氏门人。)
(南轩、清江、迂斋再传。)
(五峰、紫岩、东莱三传。)
高定子
(并鹤山学侣。)
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辅广(别为《潜庵学案》。)
李燔
张洽(并为《沧洲诸儒学案》。)
李坤臣魏文翁(见上《鹤山家学》。)
高斯得(见上《缩斋家学》。)
郭黄中(见上《鹤山门人》。)
谯仲午
李从周
(并鹤山讲友。)
魏天佑
(附兄天启。)
(中父学侣。)
----
鹤山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嘉定而后,私淑朱、张之学者,曰鹤山魏文靖公。兼有永嘉经制之粹,而去其驳。世之称之者,以并之西山,有如温公、蜀公,不敢轩轾。梨洲则曰:「鹤山之卓荦,非西山之依门傍户所能及。」予以为知言。述《鹤山学案》。(梓材案:《鹤山学案》,谢山修补甚备,其稿具存。)
◆范氏所传朱、张再传。
文靖魏鹤山先生了翁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召为国子正。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在蜀十七年,而后入进兵部郎中。累官至权工部侍郎。降三官,靖州居住。史弥远死,以权礼部尚书还朝。入对,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次论故相十失犹存,又及修身、齐家。六阅月,以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寻复召还,遂知绍兴府安抚使而出。嘉熙元年卒,赠太师,谥文靖。(云濠案:《四库书目》有先生《九经要义》二百六十三卷、《鹤山全集》一百九卷,别有《经外杂钞》、《古今考》等书。)
百家谨案:《宋史》言:鹤山「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于是《嘉兴志辅汉卿传》遂谓鹤山是汉卿之门人。然考《鹤山集》言:「开禧中,余始识汉卿于都城。汉卿从朱文公最久,尽得公平生言语文字。每过余,相与熟复诵味,辄移晷弗去。余既补外,汉卿悉举以相畀。」又言:「亡友辅汉卿,端方而沈硕,文公深所许与。」乃知友而非师也。(梓材案:《二江诸儒学案》《范双流先生子长传》云:「鹤山之初志学也,由先生兄弟及薛符溪以得门户,及入中原,始友李敬子、辅潜庵。」案:双流弟名子该,薛名绂。)
鹤山师友雅言
博爱之谓仁,似未尽。次言行而宜之之谓义,则非无差等矣。
某向来与李微之说,《六经》、《语》、《孟》发多少义理,不曾有体、用二字,逮后世方有此字。先儒不以人废言,取之以明理,而二百年来,才说性理,便欠此二字不得。亦要别寻一字换,却终不得似此精密。(以上梨洲原本。)
(梓材谨案:《师友雅言》,梨洲原录六条,今移为《鹤山文集者》二条,又移入《五峰学案》一条,移入《南轩学案》一条。)
汤以前未言仁与信字,孔子以前未言恕字。
《干》、《坤》后,《屯》伏《剥》,《蒙》伏《复》,所谓杂物撰德。
《周礼》女男巫职,须如《国语》楚昭王问观射父,谓民之精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其聪能听彻,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又曰:「使先圣之后,有光烈忠信而敬恭者,为祝使;名儒之后,心率旧典者,为宗巫,亦皆抱道怀德之人。故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
《周礼》与《左氏》两部,字字谨严,首尾如一,更无疏漏处,疑秦、汉人所作,因圣贤遗言足成之。
祧字以庙神之兆域为义,非谓祧其亲尽之庙也。康成以超然训祧,后世承误,不知冠于先君之祧,而成公之庙止四世,岂祧庙乎﹖
周时天下诸侯无史,及衰而齐、鲁有之,故太史公谓史记独藏周室。
明堂无屋,只以方明为坛。
《离骚》作而文辞兴,盖圣贤诗书,皆实有之事,虽比兴亦无不实。自庄周寓言,而屈原始托卜者渔父等为虚辞,相如又托之亡是公等为赋,自是以来多谩语。
献田宅者操右契。古者乡井受田有定法,安得有献田宅之理﹖吾尝欲着《礼记》一部,专破汉儒曲说。
《柏舟》是伤宗国不容去之义。
井田一变于宣王之料民,再变于齐桓之内政,大坏于渠梁、商鞅之决裂阡陌。周人以厉、宣、幽、平并称,其有以夫!
《左传》所载,固未能全粹,而格言精义,赖此得存者居六七,如刘子受中一节,晓然为圣贤相传之要。
讲学须一字一义不放过,则面前何限合理会处,如先王礼乐刑政,始变于厉、宣、幽、平,浸微于春秋、战国,大坏于秦,不能复于汉,而尽亡于五胡之乱。今从残编中搜讨,于孔、孟、王、郑、伏、杜诸儒训注中参求,诸儒已是臆度,无三代以前规模在胸中,只在汉、晋诸儒脚迹下盘旋,终不济事。程、邵、张诸公皆由此而充者。
古者,明王祭祀,亲行礼,不曾差人。东汉有不行礼,群臣争之。只如讲读,是早间到晚,要人主不敢自暇逸。后世直是以位为乐。
天子统天下而君之,诸侯统一国而君之,上下相维相亲相敬,故天子有迎送诸侯之礼,有大飨于庙之礼,有故使人致享致币。自秦罢侯置守,尊君卑臣,无复古意,其亡宜矣。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此二句全在丑夷不争,方是孝子之实。妻子好合,兄弟和乐,而父母其顺,然则在丑夷而争者,父母心所不乐也。
礼失则求诸野。向见靖州祭鬼,皆以人为尸,蒉桴土鼓,皆有存者,丧戴片白,不茹荤腥二年。
「敖不可长」四句,非孔氏语。敖不可有,岂止不可长哉!王肃本,敖,游也,平声,此义胜郑。
古人位天地,育万物,把做己职事,天地是我去做,五行五气都在我一念节宣之。后世人自人,天自天,人失其人之职,说修德只在于释囚负等做去,天当刑之,人却存之,以是感格雨旸,偏颇莫盛,又甚则从事祈祷而已。
阴不与阳对,地不与天对。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