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慈湖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慈湖学案表
杨简(子)恪
(老杨子。)
(象山门人。)
(五世孙)芮(六世孙)伯纯(七世孙)圭
袁甫(别见《絜斋学案》。)
冯兴宗
冯国寿
史弥忠
(父渐。)
史弥坚
(子)宾之(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史弥巩(孙)蒙卿(别为《静清学案》。)
王撝(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史弥林
(父涓。)
钱时(子)槱
(从子)允文
洪扬祀
夏希贤(子)溥郑玉(别为《师山学案》。)
赵汸(别见《草庐学案》。)
汪汝懋
沈源
唐辕
(子)清之
(子)潜之
吴暾郑玉(别为《师山学案》。)
汪汝懋(见上《大之门人》。)
方道叡
洪震老郑玉(别为《师山学案》。)
(并大之同调。)
吕人龙
陈苑(别为《静明宝峰学案》。)
(以下慈湖、融堂续传。)
宋梦鼎
鲁渊
洪源(子)玙
张复
(宋、鲁同调。)
洪梦炎(族孙)赜汪汝懋(见上《大之门人》。)
史守之
史定之
陈埙(子)蒙
张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全谦孙(从子)耆
(父汝梅。)
(附兄鼎孙弟颐孙。)
全晋孙(子)彦黄润玉(详见《明儒学案》。)
(族子)整
桂万荣(子)锡孙
(四世孙)同德
桂彦良(别见《静明宝峰学案》。)
桂
(并石坡续传。)
童居易(子)锺(孙)金
(附师李耸、(子)鋐
王休。)曹汉炎
严畏
黄震(别为《东发学案》。)
(曹、严讲友。)
赵彦悈
曾熠
邹近仁(子)曾
邹梦遇
叶佑之张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徐凤
曹夙
张渭
张汾
孙明仲
沈巩
许孚
朱介
魏
沈民献(四世孙)辉卿(五世孙)源(见下《遯斋门人门人》。)
刘厚南
舒铣(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方溥
王子庸
马朴(子)燮(见上《慈湖门人》。)
马应之
马燮
王琦锺季正
舒益
洪简
舒衍(别见《絜斋学案》。)
吴埙
吴垧
余元发
锺宏
曹正
邵甲(子)大椿郑棠
王震
郑节夫(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顾平甫(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张端义
王晋老
何元寿
傅正夫
傅大原(别见《说斋学案》。)
薛疑之(子)璩
夏希贤
洪扬祖(并见《融堂门人》。)
钱槱(见下《融堂家学》。)
赵与(孙)偕(别为《宝峰学案》。)
(私淑)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刘宰(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舒璘
沈焕(并为《广平定川学案》。)
袁燮(别为《絜斋学案》。)
韩宜卿(别见《清江学案》。)
蒋存诚
沈文彪(子)民献(见上《慈湖门人》。)
汤建
(并慈湖讲友。)
叶秀发(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韩度(别见《清江学案》。)
(并慈湖学侣。)
----
慈湖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盖本干、淳诸老一辈也。而坏其教者实慈湖。然慈湖之言不可尽从,而行则可师。黄勉斋曰:「《杨敬仲集》皆德人之言也,而未闻道。」予因釆其最粹且平易者,以志去短集长之意,则固有质之圣人而不谬者。述《慈湖学案》。(梓材案:慈湖学派,梨洲原本附列《金溪学案》,自谢山始别为《慈湖学案》。)
◆象山门人
文元杨慈湖先生简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干道五年进士,调富阳主簿。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非吾心外事。陆象山至富阳,夜集双明阁,象山数提本心二字,先生问:「何谓本心﹖」象山曰:「君今日所听扇讼,彼讼扇者,必有一是,有一非。若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某甲是,某乙非,非本心而何﹖」先生闻之,忽觉此心澄然清明,亟问曰:「止如斯邪﹖」象山厉声答曰:「更何有也﹖」先生退,拱坐达旦,质明纳拜,遂称弟子。已而沿檄宿山间,观书有疑,终夜不能寐,曈曈欲晓,洒然如有物脱去,此心益明。淳熙元年,母丧去官,营葬车厩,更觉日用酬应,未能无碍。沉思屡日,一事偶触,始大悟变化云为之旨,交错万变,而虚明寂然。服除,补绍兴府理掾,差浙西抚干。知嵊县,外艰不赴。起知乐平,召为国子博士,以争赵汝愚之去,主管台州崇道观。嘉泰四年,权发遣全州,未上,论罢,主管仙都观。嘉定元年,累迁至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三年,除著作郎,迁将作少监。面奏:「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宁宗曰:「然。」问:「日用如何﹖」宁宗曰:「止学定耳。」先生谓:「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是非贤否自明。」他日,又言:「陛下意念不起,已觉如太虚乎﹖」宁宗曰:「是如此。」问:「贤否是非历历明照否﹖」宁宗曰:「朕已照破。」先生顿首为天下贺。出知温州,督赋之吏,不入县庭,但移文罢妓籍,访贤人,崇孝养而已。架锣戟门,令投牒者自鸣,鸣即引入,剖决无时。县官贤否,即杂访之,小民之至庭下者,言人人同,乃行黜陟。其待僚属,方据案书判,有喏于庭者,无问谁何,即释笔拱答。务以德化感人,民日悦服。除驾部员外郎,改工部,除军器监、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丐祠而归,以宝谟阁学士、慈溪县男、太中大夫致仕。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谥文元。筑室德润湖上,更名慈湖,遐方僻峤,妇人孺子,亦知有所谓慈湖先生也。所著有《甲■》、《乙■》、《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礼记》、《己易》、《启蔽》等书。
慈湖己易
《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私者裂之,私者,自小也。包牺氏欲形容《易》是己,不可得,画而为一。于戏!是可以形容吾体之似矣。又谓是虽足以形容吾体,而吾体之中,又有变化之殊焉,又无以形容之,画而为一。一者,吾之一也,--者,吾之--也,可画而不可言也,可以默识而不可以加知也。一者,吾之全也,--者,吾之分也。全即分也,分即全也。自生民以来,未有能识吾之全者。惟夫苍苍而清明而在上,始能言者,名之曰天。又夫隤然而博厚而在下,又名之曰地。清明者,吾之清明;博厚者,吾之博厚,而人不自知也。人不自知,而相与指名曰,彼天也,彼地也,如不自知其为我之手足,而曰彼手也,彼足也,如不自知其为己之耳目鼻口,而曰彼耳目也,彼鼻口也,是无惑乎﹖自生民以来,面墙者比比,而不如是昏之甚者,见谓聪明也。夫所以为我者,毋曰血气形貌而已也,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混融无内外,贯通无异殊,观一画,其指昭昭矣。厥后又系之辞曰,干,「干健也」,言乎千变万化,不可纪极,往古来今,无所终穷,而吾体之刚健,未始有改也;言乎可指之象,则所谓天者是也。天即干健者也,天即一画之所似者也,天即己也,天即《易》也。地者,天中之有形者也,吾之血气形骸,乃清浊阴阳之气合而成之者也,吾未见夫天与地与人之有三也。三者,形也。一者,性也,亦曰道也,又曰《易》也,名言之不同,而其实一体也。故夫《干彖》之言,举万物之流行变化,皆在其中,而六十四卦之义,尽备于《干》之一卦矣。自清浊分,人物生,男女形,万物之在天下,未尝不两曰天与地,曰昼与夜,曰夫与妇,曰君与臣,曰尊与卑,曰大与小,曰贵与贱,曰刚与柔,曰动与静,曰善与恶,曰进与退,曰实与虚。博观纵观,何者非两﹖一者,所以象此者也。又系之辞曰,坤,「坤顺也」,明乎地、与妻、与臣、与柔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