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宋书》·自序
当年少日皋金天氏有一个后裔子孙叫昧的,当玄冥神的老师,生了允格、台骀两个儿子。台骀继承父亲的职业,开发汾水、洮水一带,以大湖泽作为屏障,在太原这一带建城而居,颛顼帝很赞扬他,把他分封在汾川。他的后代又分成四国:沈子国、姒国、蓐国、黄国。沈子国,即今日的汝南郡平舆县的沈亭便是故址。春秋时代,沈子国参加诸侯大会。鲁定公四年,诸侯会集召陵讨伐楚国,沈子没有参加,晋国叫蔡国攻打沈子国,消灭了它,俘虏沈子嘉而归,他的后代便以国号为姓氏。从这往下,家谱世牒流失不见。秦朝末年有个人叫沈逞,被征调为丞相,他没有应命。汉初沈逞曾孙沈保,被封竹邑侯。沈保的儿子沈遵,从本国迁居九江的寿春,官至齐王太傅、敷德侯。沈遵的儿子沈达,官至骠骑将军。沈达的儿子沈乾,官至尚书令。沈乾的儿子沈弘,官至南阳太守。沈弘的儿子沈勖,河内太守。沈勖的儿子沈奋,官至御史中丞。沈奋的儿子沈恪,将作大臣。沈恪的儿子沈谦,尚书关内侯。沈谦的儿子沈靖,济阴太守。沈靖的儿子沈戎字威卿,在州中当从事,说降大盗尹良,汉光武帝赞赏他的功劳,封他为海昏县侯,沈戎推辞不接受。因此避开迁移到会稽乌程县的余不乡,此后世世代代都居在这里,汉顺帝永建元年,分出会稽设立吴郡,又变成了吴郡人。汉灵帝初平五年,分出乌程,余杭部分,设置永安县,吴国孙皓宝鼎二年,又分出吴郡的一部分设吴兴郡,沈氏再成为新郡人,虽然邦邑的名称多次更改,但沈氏一直没有迁移。晋武帝统一吴国后,在太康二年,改永安县为武康县。史臣我七世祖沈延开始居住本县东方的博陆里余乌村。我的祖父在京师做官,在义熙十一年(415),高祖刘裕赐给建康都亭里的运巷作我的居住地。
沈戎的儿子沈丰,字圣通,官至零陵太守,曾招致黄龙芝草的瑞征。他的第二个儿子沈浒字仲高、官至安平国相。他的小儿子沈景,河间国相,沈演之、沈庆之、沈昙庆、沈怀文便是他的后人。沈浒的儿子沈鸾字建光,少有高名,州中推举他为秀才,公府征调他为州别驾从事史。当时广陵太守陆稠,是沈鸾的舅舅,因为正义刚直和卓越的政绩,在汉朝很有名气,再把女儿嫁给他。他年二十三岁,便去世了,他的儿子沈直字伯平,州里推举他做秀才,也有高洁的名声,年刚二十八岁而逝。
沈直的儿子沈仪字仲则,小时候便有极其高尚的品德。兄长沈瑜十岁,沈仪本人九岁而父亲便去世了。沈仪守孝超过了礼节,悲伤超过成年人。他的外祖父会稽人盛孝章,是汉未名人,时常担忧,每每安抚慰藉他:“你们都是卓越爽达之人,终究会成为大器,何必过分循礼节,自取灭亡呢?”三年期满,沈仪等几乎失掉性命。所以他兄弟们都因孝义著名。沈瑜死得很早。沈仪好学有文才,以研究儒学为业。当时海内大乱,战乱蜂起,经学之路废弛,士人很少有完美品德的,而沈仪缄默少语,坚守道德,一点也不改变,风格严谨,操行坚贞,不轻易结纳他人,只与同族侄子沈仲山、叔山和吴郡的陆公纪很好。州郡多次恭请他出山,二府前后征用,皇帝又征用,沈仪都不应征,寿终正寝。
他的儿子沈宪字元礼,左中郎、新都都尉、定阳侯,以才志在吴朝著名。沈宪的儿子沈矫字仲桓,以气节高朗著称,出仕当立武校尉、偏将军、封列侯、建威将军、新都太守。孙皓的时候,沈矫被看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将领。吴国被平定后,沈矫被任为郁林长沙二郡太守,他都没有赴任。太康末年去世。他的儿子沈陵字景高,太傅东海王越用他为从事。元帝当镇东将军,叫他当参军事。徐馥作乱,杀了吴兴太守袁..,沈陵讨平了徐馥,他的儿子沈延字思长,官至桓温的安西参军,颍川太守。他的儿子沈贺字子宁,是桓冲的南中郎参军,随同桓冲围攻袁真,遇病而死。
沈贺的儿子沈警字世明,纯粹忠贞有志气,学通《左氏春秋》。他家世代富有,财产达到千两黄金,在郡中当主簿,后将军谢安叫他去当参军,很是敬重他。沈警家财丰厚,是东南的豪绅,无意于出仕,称病而归。谢安坚决挽留他,于是对沈警说:“沈参军,你有独善其身之志向,不是很高贵吗?”沈警答道:“使君用道德教化人士,我以前仰慕你的大德而来,既然不需我对时务有所补益,所以我还是想满足我的吃喝的愿望罢了。”归家几年,以平生学术为业,自得其乐。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王恭镇守京口,和沈警旧情很深,再推荐他做自己的参军,多次写信相召,沈警不得已前去了,不久又辞职而归。沈警的儿子沈穆夫字彦和,少时特别好学,也精通《左氏春秋》。王恭叫他当前军主簿,写信给沈警说:“足下既然胸怀不屈的志向,高卧东南,所以委屈令郎共事,这并不是用吏事缠他。”当初,钱塘人杜子恭颇有道术,能通神灵,东方豪门大户和京城显贵,都虔诚地供奉他,仿佛弟子一般,把他当成天老爷,沈警家历代信仰道教,也敬奉杜子恭。杜子恭死了,他的门徒孙泰,孙泰的弟弟的儿子孙恩继承他的衣钵,沈警再奉尊他们。隆安三年(399),孙恩在会稽作乱,自称征东将军,三吴地区群起响应。沈穆夫当时正在会稽,孙恩以他为前部参军、振武将军、余姚令。那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孙恩被刘牢之打败,辅国将军高素在山阴回踵埭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