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宋书》志·卷三十六
○南豫州豫州江州青州冀州司州
南豫州刺史,晋伐自江左南渡以来胡寇强盛,豫出地区沦陷,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才从谯城退还寿春。成帝咸和四年,暂借地重置豫州,庾亮任刺史,州治在芜湖。咸康四年,毛宝任刺史,州治在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座翼镇守武昌,兼领豫州。八年,庾怿任刺史,又驻镇芜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驻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驻镇芜湖;四年,进驻寿春;九年,谢尚又驻镇历阳;十一年,进驻马头。升平元年,刺史谢奕戍守谯。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从谯退守寿春。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守历阳。孝武宁康元年,刺史桓冲戍守姑孰。立五十年,刺史硃序戍守马头。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守历阳。安帝义熙二年,刺史刘毅戍守姑孰。宋武帝想开拓河南,平定豫土地区,九年,分割扬州的大江以西、大雷以北地区,都划属豫州,豫辖境的基址就这样奠定了。十三年,刺史刘义庆驻镇寿阳。永初三年,分割淮所辖以东地区为南豫州,治所在历阳;淮西以西地区便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将二豫州合并,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又分。五年,分割扬州所属的淮南、宣城归南豫州管辖,将治所迁至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并,而将淮南、宣城还归扬州管辖。当年九月又将二豫州分开,治所仍在历阳。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扬州的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所在宣城,五年,撤销南豫州建置。当时淮河以西的地区,都已经被敌寇占领了。七年,又分历阳、淮阴、南谯和南兖州的临江建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阴划属豫州,将豫少的庐江划归南豫州。按淮束从宋武帝永初年间至孝武帝大明年间,便属于南豫州,虽然南豫州和豫州常有分合,而分开的时间居多。自从明帝泰始年间丧失淮西之后,便又于淮东分立两个豫州。现在的南豫州以淮束为辖境,不再分两个豫州,读者按照这个原则推寻淮束地域,便能找到泰始年间两个豫州的分域了。徐氏的《州郡志》记载南豫州领有十三郡,六十一县。三万七千六百零二户,二十一万九千五百口。现在的南豫州领有十九郡,九十一县。距离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从淮南分出设置,属扬州管辖,安帝时划归豫州。《永初郡国志》衹载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的《州郡志》又有酆、雍丘二县。现在领五县。有三千一百五十六户,一万九千四百七十口。
历阳令,汉代设置的县,属于九江。
乌江令,两汉无此建置,《晋书》记载有乌江,《太康地志》上乌江属淮南。
龙亢令,汉代的旧名,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于谯。束晋渡江后设立。
雍丘令,汉代的旧名,属于陈留。束晋南渡后立,先归属秦郡,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阳。
郑令,汉代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归属谯。东晋时设立,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阳。
南谯太守,谯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用北方郡县旧名借地重置郡县,后来又分割淮南郡县的部分地区使借地重置的郡县都有了实际管辖的土地。《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志》载南谯太守管辖地又有郑县,但何氏、徐氏的《州郡志》都没有记载。现在领有六县。四千四百三十二户,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口。距离州城水路有五百四十里,陆路有一百七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
山桑令,西汉时属沛郡,束汉时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郡。
谯令,汉代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邓。
铚令,汉代隶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隶属谯郡。
扶阳令,前汉时隶属沛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均无此县。
蕲令。另见。
城父令,前漠时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郡。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淮南国而设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撤销六安国将它并入庐江。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九,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