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2025蛇年运程详批完整版
广告x

《宋史》志·卷一百二十七

方田 賦稅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食貨上二
  方田賦稅
  方田神宗患田賦不均,熙寧五年,重修定方田法,詔司農以方田均稅條約并式[一]方田均稅條約并式「方田」二字原脫,據長編卷二三七、編年綱目卷一九補。頒之天下。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縣委令、佐分地計量,隨陂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至明年三月畢,揭以示民,一季無訟,即書戶帖,連莊帳付之,以為地符。
  均稅之法,縣各以其租額[二]租額長編卷二三七、通考卷四田賦考同。編年綱目卷一九作「祖額」,按宋制茶鹽酒稅有祖額之規定[參考本書卷一七九第四三四九頁校勘記],田賦或亦如此,疑以「祖額」為是。稅數為限,舊嘗收蹙奇零,如米不及十合而收為升,絹不滿十分而收為寸之類,今不得用其數均攤增展,致溢舊額,凡越額增數皆禁。若瘠鹵不毛,及衆所食利山林、陂塘、溝路、墳墓,皆不立稅。
  凡田方之角,立土為埄[三]立土為埄「埄」原作「峰」,據長編卷二三七、通考卷四田賦考、宋史全文卷一二上改。下文「行繵拍峰」句同。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帳,有莊帳,有甲帖,有戶帖;其分煙析產、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令既具,乃以濟州鉅野尉王曼為指教官,先自京東路行之,諸路倣焉。六年,詔土色分五等,疑未盡,下郡縣物其土宜,多為等以期均當[四]以期均當「期」原作「其」,據文義和通考卷四田賦考改。勿拘以五。七年,京東十七州選官四員,各主其方,分行郡縣,以三年為任。每方差大甲頭二人、小甲頭三人,同集方戶,令各認步畝,方田官驗地色,更勒甲頭、方戶同定。諸路及開封府界秋田災傷三分以上縣權罷,餘候農隙。河北西路提舉司乞通一縣災傷不及一分勿罷。
  元豐五年,開封府言:「方田法,取稅之最不均縣先行,即一州而及五縣[五]即一州而及五縣「及」原作「定」,據宋會要食貨四之九、長編卷三二三改。歲不過兩縣,今府界十九縣,准此行之,十年乃定。請歲方五縣。」從之。其後歲稔農隙乃行,而縣多山林者或行或否。八年,帝知官吏擾民,詔罷之。天下之田已方而見於籍者,至是二百四十八萬四千三百四十有九頃云。
  崇寧三年,宰臣蔡京等言:「自開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貿易,富者恃其有餘,厚立價以規利,貧者迫於不足,薄移稅以速售,而天下之賦調不平久矣。神宗講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方為之帳,而步畝高下丈尺不可隱;戶給之帖,而升合尺寸無所遺;以賣買,則民不能容其巧;以推收,則吏不能措其姦。今文籍具在,可舉而行。」詔諸路提舉常平官選官習熟其法,諭州縣官吏各以豐稔日推行,自京西、河北兩路始[六]自京西河北兩路始「河」字原脫。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三八載此事作「京西、河北兩路」,據補。四年,指教官每三縣加一員,點檢官每路二員。未幾,詔諸路添置指教官不得過三員,又不專差點檢官,從提舉司於本路見任人內選差。五年,詔罷方田。大觀二年,復詔行之,四年罷,其稅賦依未方舊則輸納。十一月,詔:「方田官吏非特妄增田稅,又兼不食之山方之,俾出芻草之直,民戶因時廢業失所。監司其悉改正,毋失其舊。」
  政和三年,河北西路提舉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極多,不下百數,及至均稅,不過十等。第一等雖出十分之稅[七]第一等雖出十分之稅「第一等」三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四之一二、通考卷五田賦考補。地土肥沃,尚以為輕;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鹵,出稅雖少,猶以為重。若不入等,則積多而至一頃,止以柴蒿之直,為錢自一百而至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稅;既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一分之稅,其間下色之地與柴蒿之地不相遠,乃一例每畝均稅一分,上輕下重。欲乞土色十等如故外,即十等之地再分上、中、下三等,折畝均數。謂如第十等地每十畝合折第一等一畝,即十等之上[八]即十等之上「即」原作「折」,據同上書同卷同篇改。受稅十一,不改元則;十等之中,數及十五畝,十等之下[九]十等之下「十」原作「一」,據同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