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志·卷十九
金
從革,金性也。金失其性,則為變怪。舊說以僭咎、恆暘、詩妖、民訛、毛蟲之孽,白眚、白祥之類,皆屬之金,今從之。
建隆二年七月,晉州神山縣北谷中,有鐵隨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太平興國四年九月,夾江縣民王詣得黑石二,皆丹文,其一云「君王萬歲」,其二云「趙二十一帝」,緘其石來獻。
至道二年二月,桂陽監鎔銀自涌成山峯狀。
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宮鍾自鳴。
乾興元年四月甲戌,修奉山陵總管言:皇堂隧道穿得銅鍋,有兩耳;又於寢宮三門下穿得銅盂一、鐵甕一、鐵甲葉三。
天聖元年三月庚辰,涪陵縣相思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舊址,發之,得金銅像三百二十七。五年七月壬寅,遼山縣舊河凌地摧塔,獲古錢一百四十六千五百四十三文。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漢州江岸獲古鍾一。
慶曆四年五月乙亥,金谿縣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兩。
皇祐四年,乾寧軍漁人得小鍾二於河濱。五年二月己亥,乾寧軍又進古鍾一。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瀏陽縣得古鍾一。
熙寧元年至元豐元年,橫州共獲古銅鼓一十七。
元豐三年八月,岳州永慶寺獲銅鍾一、銅磬二。六年,南溪縣穿土得銅錢五萬四千有奇。七年三月,筠州獲古銅鍾一。十一月,賓州獲銅鼓一。八年,昌元縣通鹽井,得銅鍋九、銅盆一、銅盤一。
崇寧五年十月,荊南獲古銅鼎。
政和二年,玄圭始出。晉州上一石,綠色,方三尺餘,當中有文曰「堯天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類手畫者,「堯」字居右,「天正」字綴行于左。都堂驗視,礱石三分而字畫愈明,又於「堯」字之下隱約出一「瑞」字,位置始均,蓋曰「天正堯瑞」云。或謂晉陽,堯都也,方玄圭出,乃有此瑞。四年,府畿、汝蔡之間,連山大小石皆變為瑪瑙,尚方取為寶帶、器玩甚富。五年正月,湖南提舉常平劉欽言:蘆荻衝出生金,重九斤八兩,狀類靈芝祥雲;又淘得碎金四百七兩有奇。十一月,越州民拾生金。湟州丁羊谷金坑僅千餘眼得鑛,成金共四等,計一百三十四兩有奇。
重和元年十二月,孝感縣楚令尹子文廟獲周鼎六。
宣和四年後,御府所藏,往往復變為石,而色類白骨,此與周寶圭占略同。五年,滎陽縣賈谷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賀。五年四月,又獲甗鼎三。
崇寧四年三月,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鼎中。既奉安於九成宮,車駕臨幸,徧禮焉,至北方之寶鼎,忽漏水溢于外。劉炳謬曰:「正北在燕山,今寶鼎但取水土於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後竟以北方致亂。
建炎元年,南京留守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