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广告x

《宋史》志·卷一百十一

銓法上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一十一
  選舉四銓法上
  太祖設官分職,多襲五代之制,稍損益之。凡入仕,有貢舉、奏廕、攝署、流外、從軍五等。吏部銓惟注擬州縣官、幕職,兩京諸司六品以下官皆無選;文臣少卿、監以上中書主之,京朝官則審官院主之;武臣刺史、副率以上內職,樞密院主之,使臣則三班院主之。其後,典選之職分為四:文選曰審官東院,曰流內銓,武選曰審官西院,曰三班院。元豐定制而後,銓注之法,悉歸選部:以審官東院為尚書左選,流內銓為侍郎左選,審官西院為尚書右選,三班院為侍郎右選,於是吏部有四選之法。文臣寄祿官自朝議大夫、職事官自大理正以下,非中書省敕授者,歸尚書左選;武臣升朝官自皇城使、職事官自金吾階衞仗司[一]金吾階衞仗司按本書卷一六四職官志,有「左右金吾街司」和「左右金吾仗司」,無金吾階衞仗司。宋會要選舉二三之一記此事作「金吾街仗司」,當是。以下,非樞密院宣授者,歸尚書右選;自初仕至州縣幕職官,歸侍郎左選;自借差、監當至供奉官、軍使,歸侍郎右選。凡應注擬、升移、敘復、廕補、封贈、酬賞,隨所分隸校勘合格,團甲以上尚書省,若中散大夫、閤門使以上,則列選敘之狀上中書省、樞密院,得畫旨,給告身。
  凡選人階官為七等:其一曰三京府判官,留守判官,節度、觀察判官,即後來承直郎。其二曰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防禦、團練判官,即後來儒林郎。其三曰軍事判官,京府、留守、節度、觀察推官,即後來文林郎。其四曰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軍、監判官,即後來從事郎。其五曰縣令、錄事參軍,即後來從政郎。其六曰試銜縣令、知錄事,即後來修職郎。其七曰三京軍巡判官,司理、戶曹、司戶、法曹、司法參軍,主簿,縣尉。即後來迪功郎。七階選人須三任六考,用奏薦及功賞,迺得升改。
  凡改官,留守、兩府、兩使判官,進士授太常丞,舊亦授正言、監察或太常博士,後多不除。餘人太子中允;舊亦授殿中丞。支使,掌書記,防禦、團練判官,進士授太子中允,或秘書郎。餘人著作佐郎;兩使推官、軍事判官、令、錄事參軍,進士授著作佐郎,餘人大理寺丞;初等職官知縣,知錄事參軍,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軍、監判官,進士授大理寺丞,餘人衞尉寺丞;惟判、司、主簿、縣尉七考,進士授大理寺丞,餘人衞尉寺丞。自節、察判官至簿、尉,考不及格者遞降等。
  凡非登科及特旨者,年二十五方注官。凡三班院,二十以上聽差使,初任皆監當,次任為監押、巡檢、知縣。凡流外人,三任七考,有舉者六員,移縣令、通判;有班行舉者三員,與磨勘。凡進納人,六考,有職官或縣令舉者四員,移注;四任十考,有改官者五人舉之,與磨勘。
  初定四時參選之制:凡本屬發選解,並以四孟月十五日前達省,自千里至五千里外,為五等日期離本處;若違限及不如式,本判官罰五十直,錄事參軍、本曹官各殿一選;諸州四時具員闕報吏部,踰期及漏誤,判官罰七十直,錄事參軍以下殿一選;在京百司發選解及送闕,違期亦有罰;諸歸司官奏年滿,俟敕下,準格取本司文解赴集,流外銓則據其人自投狀申奏,亦依四時取解參選;凡州縣老疾不任事者,許判官、錄事參軍糺舉以聞,判官、錄事參軍則州長吏糺之。藩郡監牧,每遣朝臣攝守,往往專恣。太祖始削外權,命文臣往蒞之;由是內外所授官,多非本職,惟以差遣為資歷。
  建隆四年,詔選朝士分治劇邑,以重其事。大理正奚嶼知館陶,監察御史王祐知魏,楊應夢知永濟,屯田員外郎于繼徽知臨清,常參官宰縣自此始。舊制,畿內縣赤、次赤;畿外三千戶以上為望,二千戶以上為緊,一千戶以上為上,五百戶以上為中,不滿五百戶為中下。有司請據諸道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