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河東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河東道

  河中府 隋河東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依舊總管府。其年,置溫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仍省溫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十七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依舊為蒲州,又與陝、鄭、汴、懷、魏為「六雄」。十二年,昇為「四輔」。天寶元年,改為河東郡。乾元元年,復為蒲州,割安邑屬陝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於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屬。元年建卯月,又為中都。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舊領縣五,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天寶領縣八,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領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里,去東都五百五十里。

  河東 隋縣,州理所。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年,復置。

  河西 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春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

  臨晉 隋分猗氏置桑泉縣。武德三年,分置溫泉縣。九年,省溫泉併入桑泉。天寶十三年,改為臨晉縣。

  解 隋虞鄉縣。武德元年,改為解縣,屬虞州。蒲州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二十二年,復析置解縣,屬蒲州。

  猗氏 漢縣,古郇國也。

  虞鄉 漢解縣地,後魏分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鄉縣。二十年,復置解縣,省虞鄉。天授二年,復分解縣置虞鄉縣。

  永樂 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屬芮州。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神龍元年,復來屬。

  寶鼎 漢汾陰縣。隋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來屬。開元十一年,玄宗祀后土,獲寶鼎,因改為寶鼎。

  龍門 漢皮氏縣,後魏改為龍門。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陰四縣。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

  聞喜 漢縣。隋為桐鄉縣。武德元年,分置聞喜縣。

  萬泉 武德三年,分稷山界於薛通城置萬泉縣,屬泰州。州廢,入絳州,後又隷河中府。

  絳州 隋絳郡。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五縣。三年,廢總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縣。領翼城、絳、小鄉三縣。武德元年,改為澮州。二年,改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併入絳州。置南絳州,又置絳縣。

  曲沃 漢絳縣地,後魏置曲沃縣。

  絳 漢聞喜縣,後魏置南絳州,又置絳縣。

  稷山 後魏高涼縣,隋改名稷山。

  垣 隋縣。義寧元年,置邵原,領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縣。武德元年,改為邵州。二年,又置長泉縣。五年,廢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入垣縣,王屋屬懷州,垣屬絳州。

  襄陵 後魏擒盛縣。改為襄陵,取漢舊名。屬晉州。元和十四年,屬絳州。

  晉州 隋臨汾郡。義旗初,改為平陽郡,領臨汾、襄陵、岳陽、冀氏、楊五縣。其年,改楊縣為洪洞。武德元年,改為晉州,分襄陵置浮山縣,分洪洞置西河縣。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移治白馬城。改浮山為神山縣。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移治所於平陽古城。十七年,省西河縣,以廢呂州之霍邑、趙城、汾西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州為平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晉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屬絳州。大和元年,改屬河中府。舊領縣七,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七,口九萬七千五百五。天寶領縣九,戶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元和領縣八。在京師東北七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九里。

  臨汾 漢平陽縣,隋改為臨汾。貞觀十七年,省西河縣,併入臨汾。

  洪洞 漢楊縣,至隋不改。義寧元年,改為洪洞,取縣北嶺名。

  神山 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四年,改為神山,以縣東南羊角山神見為名。

  岳陽 後魏安澤縣,隋改為岳陽。

  霍邑 漢彘縣,後漢改為永安。隋於此置汾州,尋改為呂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呂州,以霍邑等三縣來屬,以靈石屬汾州。

  趙城 國初,分霍邑縣置。

  汾西 後漢汾西郡,隋廢為縣,屬呂州。隋末陷賊。武德初,權於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貞觀六年,移於今所。

  冀氏 漢猗氏縣地,後於古猗氏縣地南置冀氏。

  隰州下 隋龍泉郡。武德元年,改為隰州,領隰川、溫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溫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溫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舊領縣六,戶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寶,戶一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九百六里,至東都八百八十里。

  隰川 州所理。漢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

  蒲 漢縣。武德二年,置昌州,領蒲、仵城、常武、昌原四縣。貞觀元年,省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縣,以蒲屬隰州。

  大寧 漢北屈縣地,隋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貞觀元年,廢中州及大義、白龍二縣,以大寧隷隰州。

  永和 漢狐讘縣,隋為永和。武德二年,移治於仙芝谷西,屬東和州,又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隷隰州。

  石樓 漢土軍縣,隋改為石樓。武德二年,於縣置西德州,領長壽、臨河、石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德州,省長壽、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東和州,以石樓來屬。

  溫泉 隋新城縣。武德二年,分置溫泉縣,仍置北溫州,領溫泉、新城、高堂三縣,屬隰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省北溫州及新城、高堂二縣,以溫泉來屬。

  汾州上 隋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其年,割介休、平遙二縣屬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舊領縣四,戶三萬四千九,口十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寶領縣五,戶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三。去京師一千二百六里,東都九百三十七里。

  西河 漢美稷縣,隋為隰城縣。上元元年九月,改為西河縣。

  孝義 漢中陽縣,後魏曰永安。貞觀元年,改為孝義。

  介休 漢縣。武德元年,於縣置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介休、平遙屬汾州。

  平遙 漢平陶縣。後魏廟諱,改「陶」為「遙」。武德屬介州。州廢來屬。

  靈石 隋分介休縣置,屬呂州。州廢來屬。

  慈州下 元魏曰南汾州,隋改為耿州,又為文成郡。武德元年,改為汾州。五年,改為南汾州。八年,改為慈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舊領縣五,戶五千二百四十五,口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寶,戶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在京師東北六百八十三里,去東都七百二十七里。

  吉昌 隋縣。

  文城 元魏曰斤城縣,隋改為文城。顯慶三年,移斤城縣東北文城村置。

  昌寧 漢臨汾縣地,後魏分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呂香 義寧元年,分仵城縣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呂香,因舊鎮為名。上元三年,移治所於故平昌府南置,今縣是也。

  仵城 後魏置縣,取鎮戍名也。

  潞州大都督府 隋上黨郡。武德元年,改為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四年,分上黨置壺關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歷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依舊為潞州大都督府。舊領縣五,戶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口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五。舊於襄垣置韓州,領縣五,戶七千一十七,口三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四百八十七里。

  上黨 漢壺關縣。隋分置上黨,州所治。

  壺關 武德四年,分上黨置,治於高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

  長子 漢縣。

  屯留 隋舊。武德五年,自霍壁移於今所。

  潞城 古邑。隋特置潞城縣。

  襄垣 隋縣。武德元年,於縣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五縣,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屬。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屬。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隷潞州。

  黎城 舊刈陵縣,隋改曰黎城州。

  涉 漢縣。隋屬韓州。州廢來屬。

  銅鞮 漢縣。隋屬韓州。武德元年,屬沁州。三年,分置甲水縣。五年,移治〈暫缺 E950〉水堡。六年,移於今所,屬韓州。省甲水縣。韓州廢,屬潞州。

  武鄉 漢垣縣,後魏曰沮城,移治於南亭川。改為鄉縣,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復為鄉縣。後又加「武」字。

  澤州上 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又置蓋城四縣。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於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高平移蓋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蓋城。貞觀元年,廢蓋州,自端氏縣移澤州於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高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舊領縣六,戶一萬六百六十,口四萬六千七百三十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