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2025蛇年运程详批完整版
广告x

《舊唐書》·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是故古之哲王,法垂象以施化,考庶徵以致理,以授人時,以考物紀,脩其德以順其度,改其過以慎其災,去危而就安,轉禍而為福者也。夫其五緯七紀之名數,中官外官之位次,凌歷犯守之所主,飛流彗孛之所應,前史載之備矣。

  武德年中,薛頤、庾儉等相次為太史令,雖各善於占候,而無所發明。

  貞觀初,將仕郎直太史李淳風始上言靈臺候儀是後魏遺範,法制疏略,難為占步。太宗因令淳風改造渾儀,鑄銅為之,至七年造成。淳風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語在淳風傳。其所造渾儀,太宗令置於凝暉閣以用測候,旣在宮中,尋而失其所在。

  玄宗開元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効,詔沙門一行改造新曆。一行奏云,今欲創曆立元,須知黃道進退,請太史令測候星度。有司云:「承前唯依赤道推步,官無黃道游儀,無由測候。」時率府兵曹梁令瓚待制於麗正書院,因造游儀木樣,甚為精密。一行乃上言曰:「黃道游儀,古有其術而無其器。以黃道隨天運動,難用常儀格之,故昔人潛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瓚創造此圖,日道月交,莫不自然契合,旣於推步尤要,望就書院更以銅鐵為之,庶得考驗星度,無有差舛。」從之,至十三年造成。又上疏曰:

  按舜典云:「在璿樞玉衡,以齊七政。」說者以為取其轉運者為樞,持正者為衡,皆以玉為之,用齊七政之變,知其盈縮進退,得失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渾天儀也。

  自周室衰微,疇人喪職,其制度遺象,莫有傳者。漢興,丞相張蒼首創律曆之學。至武帝詔司馬遷等更造漢曆,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星度,與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閎運算轉曆,今赤道曆星度,則其遺法也。

  後漢永元中,左中郎將賈逵奏言:「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壹以赤道度之,不與天合,至差一日以上。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課,與待詔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