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汉书》·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
曾在轵县儒生张恢门下修习申不害、商鞅之学,与洛阳人宋孟、刘带同师。
后以文学身份选为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厉苛刻。
文帝时,国家没有治《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地有个伏生,以前是秦的博士,专治《尚书》,但已九十多岁,年老不可征辟。
文帝便诏令太常,派人去跟他学习。
太常便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受《尚书》之学。
学成归来,上书多援引《尚书》经义。
文帝下诏拜他为太子舍人,又为门大夫,后升迁为博士。
晁错又上书说“:人主之所以尊贵显赫,功名扬于万世之后,是因为懂得治国之术。
所以,人主应懂得怎样临制臣下治理民众,则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言论处理事务,则不被欺骗蒙蔽;懂得如何造福万民,则海内人心安定;懂得如何以忠孝侍奉上辈,则臣子之德行完美。
这四条,臣以为是皇太子首先要学的。
有些臣子议论说皇太子不必以懂得实际政务为急,依臣之愚见,这是完全错误的。
臣观察前代的君王,凡是不能继承宗庙而被其臣下所劫杀的,都是不知治术者。
皇太子读的书已很多了,但还不能深知治术,是因为不问书中所说的道理。
书读得再多而不知其义,正所谓劳苦而不为功。
臣暗自观察皇太子才智高奇,骑马射箭之技艺远超凡人之上,但对于治国之术却不能保持兴趣,陛下应加意关心。
希望陛下选择可运用于今世的圣人之术,以赐教皇太子,并定时要太子向您汇报学习所得。
请陛下裁察。”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拜他为太子家令。
晁错以其辩术得到太子赏识,他被号称为太子家的“智囊”。
那时,匈奴日益强盛,数次侵犯边境,皇上发兵防御,晁错曾上言兵事疏,内容如下:“臣听说汉朝建立以来,匈奴数次侵入我边地,小股侵入则获小利,大股侵入则获大胜。
高后时侵入陇西,攻取城池血洗村邑,驱走牲畜掳掠财物。
其后又入陇西,杀我吏卒,大肆掳掠。
臣听说乘战胜之威,可鼓起民气百倍;打了败仗的军队,则连吃败仗永不翻身。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所困,民气破伤,失去了胜利的信心。
而今天陇西的将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集合起士卒,砥砺其志节,振奋破伤之民以抗击乘胜进攻之匈奴,以少击众,杀敌一王,挫败其众,取得大胜利。
可见关键不在于陇西之民怯懦勇敢与否,而在于将吏指挥高明与笨拙的不同。
所以兵法说‘: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不可不择良将。
“臣又听说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得地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