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晋书》志·第十二章
性灵的表达,不知为什么就会转为吟咏歌诵;感动的表现,不知为什么就会涉及到手足。从心裹生发出来的叫做道,在形象上体现出来的叫做用。用这个道理去看天地,那也是有影响的,百兽都一起起舞,何况于人呢赞美和平而为丧乱悲哀,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到音律,就传播开声音了。
神农制瑟伏羲造琴,便作钟,和作磬,表达心灵体现性情,模仿万物昭彰功业,由此说来,它的由来本就很久远。殷商没有纲纪,遗留下很不好的风气,淫佚的乐曲兴盛之后,典雅的乐章流失散亡,《五英》、《六茎》之类的作品,已经衰微了。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不是道弘扬人。”周代开始有二《南》,《国风》兼容六代。过去黄帝作《云门》,尧作《咸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殷作《大濩》,周作《人武》,所谓承接前代贤王的礼制,制定俯仰举止的仪容,和顺累积在内,英华表现在外。《尚书》说命令夔掌管音乐,教导贵族子弟,就是《周官》所说的演奏大吕,歌唱黄钟。上天的恩赐降下来,人们恭敬面色肃穆,继承周代光辉,来弘扬典雅的音乐。到褒姒艳姬兴起灾祸,平王遭逢乱世,礼制破坏亲人疏远,典雅的音乐沉沦河海。因此延陵季子听到歌唱《小雅》说:“大概是周代德行的衰微吧仍然有先王的遗风在裹面。”而列国称王,兴起各自的音乐。魏文侯聆听到古代先王的正乐而生怕会睡下,晋平公听到新的乐曲而忘记了吃饭,先王之道,渐渐因此衰落。八方风俗有别,九州做法不同。秦氏并吞天下,于是统一法制,至于弦歌《诗。颂》等作品,干戚旄羽等道具,都扔到烟火裹,一点儿也没有遗留下来。
汉高祖提宝剑起义,平定天下,汉文帝尽心力施行德政教化,汉武帝有心于制礼作乐。太后槟弃儒家的思想,大臣排斥贾氏之言论,捂绅先生因此长声叹息,而子政、董仲舒仍然不能罢休。柬汉中兴,汉明皇即位,立土圭观日影而使用《周颂。清庙》,设立槐市而推行教化;在明堂祭祀光武帝,用来配享上帝;召桓荣到太学,亲自袒身行割牲礼;庄严肃穆,盛大庄重,很有值得看的。从那以后,礼乐更加兴盛。永乎三年,官府掌管音乐的官职,改名为“大予乐”,光大典章礼仪,搜求图谶文献,道义上接近《雅》《颂》,事务上接近中和。如果有各地的音乐,就是所谓的“伟大的音乐有繁多的变体,天神才能得到它们并且合理使用它们”。如果有宗庙的祭祀音乐,就是所谓的“肃敬正大和谐的声音,先祖就听这个”。如果有祭祀社稷之类的音乐,就是所谓的“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接神农始祖”。如果有辟雍之类的礼仪音乐,就是所谓的“要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如果有黄门之类的宫廷音乐,就是所谓的“让群臣欣赏雅乐,让我们庄严地起舞”。如果有短箫之类的军乐,就是所谓的“王师大捷,下令军中奏起凯歌”。
魏逮帝挟持天子而号令诸侯,想用战争来平定四方,当时遭逢吞并消灭,宪制典章都荡然无存。到了扫平刘表,才得到杜夔,擂响鼙鼓拿起盾牌,完全遵行前代的记载。三位皇帝才华横溢,都精通诗歌,声律歌诗虽然有所差别,喜爱玩好的就是雕琢词章。因此王粲等人各自创作新诗,发挥他们做文章的才思,吟诵歌咏神灵,赞颂宣扬功业。
晋武皇帝采用汉、魏留下的轨范,参考景帝、文帝传下的法则,鼎鼐更新,前代的音乐不加改变。壶垃九年,光禄大夫荀勖开始制作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