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晋书》列传·第十六章
广告x

白话版《晋书》列传·第十六章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汉广陵厉王刘胥的后代。世代为名门望族。同郡有雷、蒋、谷、鲁四姓,都出于刘姓,当时的人为他们编谚语说:“雷、蒋、谷、鲁,刘为最祖。”父名刘观,做过平阳太守。刘颂从小就能辨析物理,被当时人所称颂。推举为孝廉、秀才,都不就。文帝召用为相府属官,奉命出使蜀。当时蜀地刚刚平定,百姓饥饿,土地荒芜,刘颂上表请求救济,不等答覆就实行救济,因此被除去官职。晋武帝即位,授刘颂为尚书三公郎,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逐渐升任为中书侍郎。咸宁时,诏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视荆扬地区,因为奉使合乎旨意,转任黄门郎。再迁为议郎,代理廷尉。当时尚书令史扈寅无罪入狱,韶派刘颂复查,他主持证明无罪,扈寅得以免罪,当时人把刘颂比之为张释之。在职六年,号称详密公平。恰会灭了吴国,诸将争功,派遣刘颂校理此事,刘颂认为王浑应为上功,王浚应为中功。皇帝以为刘颂执法失理,降为京兆太守,未上任,转任河内。临出发前,上奏利国之事,多被采用。各郡界内多由公家设置水碓,堵塞水流,反而成为灾害,刘颂上表请求罢除拆毁了这些水碓,使百姓得到了便利。不久因母丧离职。丧服期满后,任淮南相。在任严肃整饬,很有政绩。过去修筑芍陂,一年动用数万人的劳力,豪强乘机兼并,孤弱贫困的人失去了田地,刘颂叫老幼一齐努力,按所修多少计值,百姓都歌颂他为政公平施惠人民。

刘颂在郡上疏说:

我过去任职河内,临别时接受诏令说:“你所讲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到任后也应该把大小事情都上奏。朕平常苦于事多,或许不能给你一一答覆,你也不要因此而有所怀疑。”臣下接受诏令那天,欢喜和恐惧交集,更加思虑竭力尽忠,因此忘记了自己的鄙浅,愿用小小的一点烛光,增加皇上的光辉。到郡任后草草写成下面所说的话,没等到奏上,恰好我遭母丧,停职多年,现在谨慎地奏上以前想上奏的事。我虽然才能不足以治理好,言语浅陋违错,但希望陛下能够审阅,使我的忠诚能让圣上知道,不至于被丢弃到文书堆裹。如果有可以采用的意见,还希望对治理国家能起到一点补助作用。

我见到诏书中说,开辟国土,建立百世的基业,分封亲族,让他们出守藩国,难道就不思念他们,但公理就是如此。建设国家健全制度,到今天取得成功,超过了秦、坠、秀继的狭隘的礼法制度,发扬了五帝三伐的绝迹。功绩流被天下,光辉照耀后代,巍巍盛美,前代的一些帝王大概会惭愧自己仁德不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因循自然而成就功业,和今天在绝迹以后另创大业根本不同。即使这样,把年纪幼小的皇子分封到星蜀,以我之见,认为不是最好。吴、越一带的人轻浮,庐、蜀一带地方险峻绝远,因此常出变故叛乱,是容易发生事情的地方。况且自从平定吴以来,让东南六州的将士守卫垦辽下游,这是目前最大的隐患。加上内地军队出守外地,吴人自己有不信任朝廷的心理,应该有强壮的主将镇守安抚他们,使他们内外都安于现状。又孙氏建国后,文武众多官员,人数和我们天朝差不多,一旦灭国,使他们和百姓一样。他们看不到蒙受再生之恩德,而自认为灾祸困苦逼着他们,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因此心中怀著作乱的意图。现在应有一位年长德高的封王统治吴地,量才任职,文武并用,使军队和各种劳役不出于这些地方,想求得富贵的人向封国之内求取。内兵就可以解散,新得的封国可以平安,两全其美,遣样处理也非常合宜。所以应该选择同姓的诸王中年龄在二十岁以上有高才的人,分封吴、蜀。以他们去地远近,给他们分封的土地,加倍于过去的封国。如迁徙所封故地,皇子年纪幼小,等到皇子长大便派他去统治那些地区,那时也不算晚。解决了那些地区的急务,又得到年纪大的藩主,这样处理比较合宜。我所陈奏有关分封的事,现已列举了大概,但还有其他一些事务,如果有足以采用的,可用来参考以前各项制度,因此都一起列举在下面。

我知道:不害怕危险灾难,而愿意进献所闻所见的人,是尽忠心的大臣;听取逆耳的言语,甘愿采纳苦言的,是能治世的国君。臣运气好,荣幸地遇上了无所讳忌的朝廷。虽然曾经直言上书陈辞,广泛议论国政,但仍没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