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武帝纪上
- 光武帝纪下
- 显宗孝明帝纪
- 肃宗孝章帝纪
- 孝和孝殇帝纪
- 孝安帝纪
-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 孝桓帝纪
- 孝灵帝纪
- 孝献帝纪
- 皇后纪上
- 皇后纪下
- 刘玄刘盆子列传
-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 隗嚣公孙述列传
-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 李王邓来列传
- 邓寇列传
- 冯岑贾列传
- 吴盖陈臧列传
- 耿弇列传
-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
-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
- 窦融列传
- 马援列传
- 卓鲁魏刘列传
-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
- 桓谭冯衍列传上
- 桓谭冯衍列传下
-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 苏竟杨厚列传上
- 郎顗襄楷列传下
-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
- 樊宏阴识列传
- 朱冯虞郑周列传
- 梁统列传
- 张曹郑列传
- 郑范陈贾张列传
- 桓荣丁鸿列传
-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 班彪列传上
- 班彪列传下
-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 光武十王列传
- 朱乐何列传
- 邓张徐张胡列传
- 袁张韩周列传
- 郭陈列传
- 班梁列传
-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 孝明八王列传
- 李陈庞陈桥列传
- 崔骃列传
-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 杨震列传
- 章帝八王列传
- 张王种陈列传
-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 虞傅盖臧列传
- 张衡列传
- 马融列传上
- 蔡邕列传下
- 左周黄列传
- 荀韩钟陈列传
- 李杜列传
- 吴延史卢赵列传
- 皇甫张段列传
- 陈王列传
- 党锢列传
- 郭符许列传
- 窦何列传
- 郑孔荀列传
- 皇甫嵩朱俊列传
- 董卓列传
- 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
- 袁绍刘表列传上
- 袁绍刘表列传下
-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 循吏列传
- 酷吏列传
- 宦者列传
- 儒林列传上
- 儒林列传下
- 文苑列传上
- 文苑列传下
- 独行列传
- 方术列传上
- 方术列传下
- 逸民列传
- 列女传
- 东夷列传
- 南蛮西南夷列传
- 西羌传
- 西域传
- 南匈奴列传
- 乌桓鲜卑列传
-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 《后汉书》简介
-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 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 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 后汉书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 后汉书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 后汉书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三 律历下(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五 礼仪中(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六 礼仪下(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
-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
-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
-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
共0条书签
A-
17
A+
白话版《后汉书》·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
冕冠 长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远游冠
高山冠 进贤冠 法冠 武冠 建华冠 方山冠 巧士冠
却非冠 却敌冠 樊哙冠 术氏冠 鹖冠 帻 佩 刀
印 黄赤绶 赤绶 绿绶 紫绶 青绶 黑绶 黄绶
青绀纶 后夫人服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凡十二章。故《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至周而变之,以三辰为旂旗。王祭上帝,则大裘而冕;公侯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