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旧唐书》正文·李德裕传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人。祖父李栖筠,是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受封为赵国忠懿公,宪宗元和初年(806)任宰相。李德裕少年即有壮志,苦心致力学业,尤其精通《西汉书》、《左氏春秋》。羞恶同众儒生参加州县的举荐,不喜欢科举考试。刚二十岁,就立志功业大有成就。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因其父被贬官到南方蛮荒之地,他在父亲身边侍奉,不求做官发迹。元和初年,因其父再度主持国政,他避嫌不任中央官署的官职,多次应征担任各幕府的从事官。元和十一年(816),张弘靖罢相,镇守太原,李德裕应征为他掌管文书。后由大理寺评事获得殿中侍御史官职。元和十四年(819),张弘靖幕府撤销,他随张弘靖进入朝廷,实授监察御史官职。次年正月,穆宗登基,召他入翰林院任学士。穆宗为太子时,已久闻李吉甫之名;见到李德裕后,对他尤为器重。宫中的诏令文书,涉及朝廷大事的大多诏命李德裕草拟。本月,穆宗在思政殿召他应对策问,赐给他标示三品以上官级的金符紫服。一个月后,他改任屯田员外郎。
穆宗不按法度办事,遇事多予宽免,致使外戚众亲属,不正当地求告,传递宦官旨意,与权臣相交往,李德裕憎恶这种现象。长庆元年(821)正月,他呈奏评论说:“臣恭闻本朝陈例,驸马原是皇帝亲密的人,不应当与朝廷显要官员往来。玄宗开元年间,禁止尤其严厉。臣访察得知,近来驸马动辄去到宰相及要官私宅,这类人物没有别的才能用来接待,惟以泄露宫中机密,交结宫廷内外人士,各种情况多所告知,臣以为弊害极大。如果现任朝廷官员为杂职一类,则不妨碍交往。倘若任职清贵,掌握机要,哪能交好、互通音信?敬祈陛下向宰辅大臣宣示:驸马等皇亲,今后凡属公务就在中书省会见宰相,恳请不要让他们造访私宅。”穆宗认为对。不久李德裕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二月,他调升中书舍人,依旧充任学士。
当初,李吉甫任宪宗朝宰相时,牛僧孺、李宗闵应考制科选士的直言极谏科。牛、李二人应对诏问时,痛斥当朝施政的失误,李吉甫向宪宗哭诉。因此,考核策对的官员全部遭贬。此事载于《李宗闵传》。元和初年(806),朝廷派兵讨伐叛逆,始于杜黄裳征讨蜀州。李吉甫负责策划,打算平定两河,正要出兵,李吉甫逝世,由武元衡、裴度继续出兵。但韦贯之、李逢吉反对,极力认为出兵不对;尔后韦贯之、李逢吉相继罢相,因此李逢吉总是恼恨李吉甫、裴度。因而李德裕在元和时期(806~820)久不提升,并且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总是挟怨排斥他。
当时李德裕与李绅、元稹都在翰林院,因学问见识才华名声相近,彼此感情诚挚亲密,而李逢吉一党的人痛恶他们。本月,李德裕被免去学士,调出宫廷任御史中丞。这时元稹从宫中调出,授官工部侍郎、平章事。三月,裴度自太原回朝主政。同月,李逢吉亦自襄阳入朝,便秘密贿赂小人,陷害构成于方讼案。六月,元稹、裴度同被罢相;元稹调出朝廷任同州刺史,李逢吉替代裴度任门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获得权位后,一意报复泄怨。当时李德裕与牛僧孺都有任宰相的声望,李逢吉想引荐牛僧孺,害怕李绅与李德裕在宫内阻止,九月,调出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不久举拔牛僧孺为同平章事。由此彼此怨恨更深。
润州丞王国清兵变之后,前任使官窦易直倾尽官府财物赏赐供给军用,军队日渐骄横,官府财物耗尽。李德裕节省自己的日常供养,将本州财赋的留用部分,全部供养军队,尽管所给不甚丰足,将士并无抱怨。两年之后,军队重归安定。李德裕壮年获得官位,锐意布施政教,凡损害百姓的旧有习俗,尽都革除其弊端。长江、五岭之间信奉巫师,深受鬼怪之说迷惑,父母兄弟感染疫病,全家抛弃病人离去。李德裕打算改变这种风气,选择有见识的乡民,对他们晓之以理,绳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