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二 明史
明祖行事多仿汉高
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
初起兵时,问李善长平天下之策,善长曰“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遂成帝业,公濠产距沛不远,法汉高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传)
孔克仁传亦谓:帝尝以汉高自期,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以宽大驭群雄,遂有天下,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明法度,此其所以无成也。”
是帝一起事,即以汉高为法。
今观其初定都金陵,方四出征伐,而已建都城,宫阙极壮丽,即萧何造未央宫之例也。(何治宫殿极壮丽,帝怒,以为天下新定,何重劳吾民?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帝悦,乃徙居之。)
徙江南富人十四万户于中都,即汉初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以实关中之例也。(娄敬请徙齐、楚诸大族,以实关中,汉高从之,徙者十余万户。)
分封子弟于各省,以建屏藩,即汉初分王子弟,以弟交王楚、从弟贾王荆、从子濞王吴、子肥王齐、如意王赵、文帝王代之例也。
诏天下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即汉初赐民爵七大夫以上之例也。
甚至胡、蓝之狱,诛戮功臣,亦仿菹醢韩、彭之例,此则学之而过甚者矣!
明祖文义
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所传御制集,虽不无词臣润色,然英伟之气,自不可掩。至如凤阳皇陵碑,粗枝大叶,通篇用韵,必非臣下代言也。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
下金华后,聘刘基、宋濂在军中,朝夕讨论,固人所共知。
而其初取滁州,范常谒见,即留置幕下,有疑辄问。(至正十三年事)
渡江取太平,即召陶安参幕府。(十五年) 克集庆,即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
取镇江,闻秦从龙宿学,即令从子文正、甥李文忠以金币聘致,常书漆简,问答甚密。又以从龙荐聘陈遇侍帷幄,呼为先生而不名。(十六年事) 取婺州,即辟范祖干、叶仪、吴沈、许干、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戴良等十三人会食省中,分直讲经史。(十七年事)
计其时,距起兵才数年,已留意文事如此,故文义已早通贯。其见于诸臣传者, 如范常在幕下,帝晏闲,辄命儒臣列坐赋诗,常每先成,帝笑曰“老范诗质朴,似其为人也。(见明史各本传)
初下徽州,朱允升请留御书,即亲书梅花初月楼赐之。(双槐岁抄)
与陶安论学术,赐之门帖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安传)
征陈友谅过长沙王吴芮祠,见胡闰所题诗,大爱之。(闰传)
鄱阳战胜,与夏煜等草檄赋诗。(煜传)
宋濂不能饮,帝强醉之,御制楚词以赐,又以良马赐濂,亲制白马歌。(濂传)
此皆未称帝以前事也。
其后亲为文赐臣下者: 毛骐、安然、陶安之卒,皆亲为文祭之。
桂彦良迁晋王傅,亲为文赐之。
宋讷读书,火燎其衣,及胁,亲为文戒之。 张九韶致仕,亲为文饯之。(俱见各本传)
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述,达时务。(詹同传)